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特別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得到更完善的呵護。家庭教育一直被視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孩子入學之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究竟該擔當怎樣的角色呢? 別占老師的位置 父母肩負教育孩子的重任,但父母不是老師,也不是老師的助手,父母就是父母。有人提出把父母培養成老師的助手,對這種提法,本人不敢茍同。盡管父母有義務配合學校、老師共同教育孩子,實現“家校共教”,但父母跟老師之間不是從屬關系。 助手是什么,詞典解釋為“協助他人做事的人”,如果父母被定位為老師的助手,那父母理所當然就成了“協助老師做事的人”。果真如此,“父母”哪里去了?倘若老師是老師,父母也是老師,孩子的生活空間中處處都是老師,父母和老師做完全相同的事情,那對孩子來講,該是多么單調、多么乏味、多么令人窒息的事情。可今天的不少孩子,就處在這種境遇之中。 老師的任務是“傳道、授
說實在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著無數恐懼、憤怒、挫折和哀傷。他們需要表達這些感受,并希望我們傾聽。隨著時間的增長,這會讓他們真誠面對自己的情感,更加有效地進行管理。事實上,我們是孩子的榜樣。通過觀察我們如何控制自身情感和行為,孩子也會學習控制他們的情感和行為。 對于父母來說,這是一份苦差事,但是對于孩子卻十分有益。好的方面是,如果我們“接納”孩子的所有情感,他們就會嘗試以健康的方式進行管理。事 實上,在你從愛出發面對孩子的每一次“發脾氣”,孩子充分宣泄情感后,心情就會大幅改觀,你也會馬上看到積極效果。這是無條件的愛發揮的作用。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消除我們對孩子情緒波動根深蒂固的反應模式,更加有效地幫助他們呢? 承認你的情感。我們面對孩子原始情感產生的恐懼,實際上與我們的童年經歷有關。將其斬草除根的唯一途徑是,觀察兒時它對我們的影響。對你不斷上升的怒
身為父母都應該明白,在教育方面,孩子不能管的太嚴,也不能太過于慣著了,以免你們的態度會引發孩子內心的不安。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們周圍世界的規則,她們需要別人對她們的期待;她們和別人怎么相處;她們能夠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 們做得過頭了,會發生什么;她們需要用一些方法來衡量自己不斷增長的技巧和能力。規則在孩子“學習——發現”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 的信號不明確的話,父母一心想教給孩子的東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但起著約束作用,更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第一,給孩子立規矩時,信號要明確。比如,街上的黃燈亮了,那意味著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誰主動停過?先前我只是告訴女兒,“我要遲到 了,你要快點?”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沒有對她表達出來;立規矩時,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后果,我想最好這個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關的
其實,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懂事,可是過分乖巧的孩子也不好哦。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乖巧、懂事,可是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如果孩子過于聽話,喪失了自己的獨立個性,長大以后反而會令父母擔心。 “聽話”的孩子走上社會后,就很容易被花言巧語所欺騙,造成辦事能力的不足。所以很多家長感嘆現在的孩子多么不讓人省心。其實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教育理念的問題。只有改變這種教人“聽話”的教育理念,才會有所改變。 孩子的蘋果—不一定非是紅色的 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筆畫了一個“大蘋果”,老師走過來說:“嗯,畫得好!”,孩子高興極了。這時中國專家問教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么不糾正?”那個教師說:“我為什么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其實外國教師或家長這樣容忍孩子“不聽話”是有
現在的小孩子們都是霸道的主兒,甚至是父母們和長輩們都不敢惹他們。而且有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很“獨”,自私、占有欲望極強,不懂得與人分享,媽媽擔心孩子日后與人難相處。而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過分謙讓的寶寶不懂如何爭,只知一味讓,媽媽又擔心這樣會不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吃虧。如何教會孩子正確的“爭”與“讓”呢?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伙伴“爭”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體會到對方的情緒,愿意去滿足對方所 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自內心的。如果是為了得到夸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 的忍讓、賭氣做出的謙讓,就背離了快樂共享的目標,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1:讓孩子自然流露和表達他內心的感受 當孩子還是一個心智和感覺系統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
1、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 2、自然后果法。對于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 3、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4、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歲以后要盡量少打,12歲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后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后,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 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
很頭痛不知道該不該過早教孩子認字,但如果不認字,到了小學那是一件難熬的事情。因為大多數孩子都有上小學前認字,聽說老師在教認字時也不會太仔細,反而會使那些學齡前堅持不認字的孩子很吃力,他們尚未反應過來,老師就教下一個字了,這怎么辦? 6歲前認字(2好處VS4壞處) 好處: 1、孩子自信 相比起同齡那些沒提前認字的孩子,他們會比較自信,能激發他們在小學的學習熱情。 2、減少小學學習壓力 由于已經提前學習了,很多字都已經懂得,孩子會感覺到比較輕松,不會從一個完全放松的模式突然調換到一個緊張模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壞處: 1、手骨變形 6歲內的幼兒身體骨化過程未完成,過大的力氣和長期的握筆姿勢,容易讓幼兒的手部肌肉酸痛受損,還可能會導致手部骨骼的畸形。 2、近視眼
家長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孩子在以前都是活潑亂跳的,愛玩愛動,但越來越大以后,卻變得畏縮、膽小起來。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他所處的環境也有了相應的改變,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而這些改變可能孩子無法適應,在面對未知的因素時,孩子就表現得越來越害怕、膽小了。 1.膽子小的壞處 膽子小會給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在人際交往方面,膽子小的孩子,難以交到新朋友,容易沉浸在自己封閉、狹小的世界里,長大后難以融入社會;在性格發展方面,膽子小不利于孩子養成陽光、自信的優良品質;在為人處事方面,膽子小的孩子難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往往選擇追隨他人的腳步,變得沒有主見,將來難以成大事。 2.為什么會膽小 孩子膽小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首先,父母要考慮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太過嚴厲,是不是孩子做錯事就嚴厲懲罰?父母們要知道,沒有一
有位教育專家曾說:要想成為一位成功的母親,一定要謹記的兩個字,那就是“閉嘴”。一旦媽媽“閉嘴”,停止了對孩子的反復嘮叨與抱怨,那孩子的問題就少了50%。 當孩子“砰”地關上門,用不吃飯和你對抗;當孩子面對你的苦口婆心,只冷冰冰地拋下一句“你煩不煩”;當孩子越來越叛逆,老公夜不歸宿,不想回家;不要等到這個時候,你才意識到該“閉嘴”了!以下這幾種嘮叨型媽媽可能會毀了孩子,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1、過分關心式嘮叨 這種嘮叨普遍存在于中國媽媽身上。“寶貝,穿上外套,不要冷到啦!”“看你瘦的,多吃點肉!”“晚上蓋好被子,不要踢被子!” 媽媽嘮叨的出發點是出于對孩子的關愛,這并沒有錯!但是這樣的嘮叨實質上是不相信孩子,覺得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總是不放心。 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因而變得懶惰,散漫,沒有責任感。培養獨立生活能力成了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然而陪伴孩子,為人父母的你真的知道其中的要義嗎?今日小編選取了一名常春藤名校畢業生母親的育兒心得。與各位寶媽寶爸們共勉。 在孩子幼年時,父母與孩子應該是親密無間的。孩子的幼年、童年是否獲得豐盈的母愛和父愛,對孩子的一生都有極大影響。獲得充分關愛的孩子,會生發出健康強大的心理能量,能建構出豐富博大的情感世界。 對孩子從零歲起就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愛的滿足,不是來自于我們上一代的育兒觀念傳承。記得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說,嬰兒哭是正常的,不要一哭就抱、就哄,這樣會慣出毛病來。在我剛做媽媽時,甚至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孩子哭是運動,小孩不會動時就是通過哭來運動的。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十分可笑,但上一代父母就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在我們的童年時期,都沒有得到來自父母和養育者的足夠的關愛。這種愛的缺失是很難彌補的。我很慶幸自己在做母親之前,就已經
從父母那兒學到的最受用的品質是什么?留言滿滿都是正能量啊,因為父母,讓我們成為了現在的我們! 我爸爸告訴我,千萬別丟了對世界的好奇心,哪怕有些夢想一時半會兒沒法兒付諸實踐,也別把它們搞丟了。我覺得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深,能讓我在每個早晨都充滿活力的出發,哪怕昨兒晚被天大的事氣的炸毛:因為想著總有未知的事情可能會發生,有趣之極。 @叢叢 我媽是做事特認真的人,每件事都安排好邏輯和做事順序,也很細心有效率,長大后我在工作和家庭中也延續了她這個特質。我爸呢樂天派,很少與人計較,做人比較大度,這點我遺傳了他,即使生氣也是三分鐘熱度。 @飛翔的雷妮公舉 堅韌,從媽媽那里學來的,從小家里波折不斷,本來應該安逸的生活被貧窮和病痛困擾,我媽最喜歡對我說: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哭和難過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在特別艱難的日子里她也一直很堅強的支撐著整個家
當大家聽到“學霸”這兩個字,就會出現學生安穩地坐在桌前,或聽講、或閱讀、或書寫的畫面。事實上,要孩子能夠好好地坐著學習,成為學霸,也可以從運動開始! 從大腦發展的角度,孩子在運動時可以獲得環境中各種訊息,例如手摸到墻壁、眼睛看到球彈來彈去、踏上花壇保持平衡等,這些訊息都可以加強神經系統的鏈接,有助于學習與理解的能力提升。 除此之外,奔跑、跳躍、翻滾的動作可以加強全身的肌肉力量,幫助耐力的提升,坐下來學習才能坐得久、做得穩。運動過程中,孩子與他人的競賽、合作,也訓練了孩子包含溝通、表達、分工、輪流等能力。 更有研究指出,運動能夠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這些激素能夠幫助心情愉悅、情緒穩定,更有助于專注力的提升! 1.順著發展階段 三四個月的孩子可以從轉頭、翻身開始,七八個月開始練習爬行,到了一歲開始
影響孩子注意力的因素: 1、飲食與環境方面 糖果、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摻有人工色素、添加劑、防腐劑的食物,會刺激孩子的情緒,影響專心度。此外,環境污染造成血液中鉛含量過高也有影響。 2、家庭教育方面 教養態度與家中生活習慣對孩子的行為影響極大,也常是影響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當局者迷”,往往無法客觀的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3、生理方面 由于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善,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這是正常的,只要教養得法,隨著年齡的增長,絕大多數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4、病理方面 輕微腦組織損害、腦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等可引發兒童多動癥,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沖動任性,情緒不穩,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神經根結構和/或功能異常可引發兒童抽動癥,除了主要表現為交替出現的刻板式
小朋友在輕軌上拿著酸奶亂跑,媽媽讓他坐好不要動,他不聽,結果連人帶奶摔倒在地上。酸奶灑了一地,人也大哭了起來。小朋友估計摔疼了,想讓媽媽抱。一般的媽媽看到肯定心疼地抱起來了,這位媽媽卻跟小朋友說,想抱抱就不準哭,他立馬就不哭了。接著,媽媽從包里掏出了紙巾和垃圾袋,讓小朋友自己把灑在地上的酸奶擦干凈,跟他說:“自己做的錯事要自己負責收拾”。和小朋友一起收拾干凈后,媽媽跟小朋友分析他剛才的錯誤,讓他給周圍的人道歉。道歉完后,媽媽在寶寶的額頭上親了一口,才把他抱了起來。 所以說只要家長教得好,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熊孩子。這位媽媽的做法讓我很敬佩,不僅在于她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負責,更在于她妥善的懲罰方式。 一、是的,現在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懲罰方式處于兩極分化。 1.舍不得懲罰,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小孩子會在公眾場合哇哇大叫,在小吃攤前哭鬧著說要買東西吃。
“玩得很厲害” 操場上,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快樂地做著游戲。在大一班和大二班,面對記者的提問,小朋友們踴躍回答。記者問:“你們的爸爸媽媽經常看手機嗎?”小朋友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經常看”,“他們玩得很厲害。”“有多厲害?”“反正是洗澡前也玩,拉粑粑時也玩,睡覺前也玩。”豆豆補充說:“我爸爸看得很厲害,早上起床就看手機。”記者又問,爸爸媽媽都看手機嗎?大部分的孩子回答說兩人都看,只有一個小男孩說爸爸看,媽媽不看,怕對眼睛不好。夢夢說:“我爸爸媽媽都看得戴眼鏡了。”“那你們知道爸爸媽媽在手機上干嗎嗎?”“看微信、玩游戲、看偶像劇。”孩子們回答。 先看手機再陪我玩 爸爸媽媽下班后是先陪你玩呢還是先看手機?面對記者的提問,很多孩子都說是先看手機,只有一個叫牛牛的小朋友說爸爸回來先陪他玩。愛愛小朋友說,爸爸從不陪我玩,天天玩電腦。媽媽最喜歡看微信,手機
教育孩子,我們常常會犯難,雖然知道要鼓勵孩子,多夸獎他,可話一到嘴邊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你真棒”,“很不錯”,再也想不到其他的話?一起來試試下面這15句鼓勵孩子的話語。 1、試試看,你可以的。 鼓勵孩子嘗試的勇氣! 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常常會選擇退縮,說“我不會。”我們需要及時鼓勵孩子進行嘗試,告訴他們錯了也不要緊。 2、你真是家庭小幫手。 鼓勵孩子參與家務。 孩子對幫助父母做事情抱有極大的熱情,有時候也會犯錯,我們需要肯定他們的努力。 3、媽媽(爸爸)知道你的用心,感受到你的愛,禮物很棒,媽媽(爸爸)也愛你。 肯定孩子的愛。 當孩子送我們禮物時,一定要抓住機會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 4、你的畫、作文……充滿了想象力(表現力,靈氣……) 肯定孩子的思維。
最近一位成都爸爸很火,別人紋身,不是為了遮擋傷疤,就是為了個性,而有位爸爸紋身,完完全全是為了兒子。這位寶爸的兒子2歲,剛剛做完心臟手術,胸前也留有了一道疤,現在孩子小,不懂,而是孩子大了,看到胸前的疤痕,難免會自卑,因此寶爸決定在自己胸前紋一個和兒子一樣的疤痕,來陪伴孩子。最后寶爸胸前紋了一個和兒子一模一樣的疤痕,疤痕很丑,卻很有愛,相信在未來,孩子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有這樣一位有愛的父親在,孩子都會挺過去的。 父母總是這樣不經意間的給我們小感動,這個世界上也只有父母會這樣無條件的不計回報的一心一意的對你好。 劉女士:小時候我和爸爸外出時走散過,好在沒遇見人販子,后來只要我在家睡覺,老爸早起時都會打開我屋里的門,看一眼再關上,后來聽老媽說,老爸就怕我再突然間不見了。 王女士:我爸爸不會開車,年輕學車時出過事故,因此一直有陰影,害怕開車,后來我大
通常情況下孩子似乎依戀母親這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卻表現出過度的依戀母親。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及時的干預和解決了,因為這種問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那么,面對這樣的寶寶家長知道如何來應對嗎? 1.從小養成孩子獨自睡覺的習慣 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媽媽摟著睡,否則就不肯入睡。這種孩子往往較瘦弱,膽小,愛哭,缺乏獨立性。從小養成獨睡習慣,可以有效地克服這種種現象。 2.為孩子找幾個小伙伴,培養他對同伴的感情 讓孩子與小伙伴們互相串門,一起玩耍,讓孩子逐漸體會到生活中不僅有母子之情和親人之愛,還有友情。 3.不要過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 盡量讓孩子獨立聽故事錄音、看電視、讀書等,孩子自身的活動多了,就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媽媽一人身上了。 孩子過度的依戀母親會影響到孩子正常的交際,會導致孩子出現生活圈狹
每次在談教養觀念時,很多人都會問我:“你會不會對孩子生氣,會不會批評孩子?”老實說,我覺得要做一個完全不生氣、不發怒的父母真的很難。人難免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更何況是跟小孩朝夕相處的媽媽。 有時候,我們會忍不住靠“懲罰”來建立界限,可無論是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經常品嘗的“竹筍炒肉絲”,還是現在所謂的不打不罵“愛的教育”,重要的是,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愛”,而非冷漠、孤立、報復,或是以“愛”為名但出發點卻是逞大人一己之私欲的假愛。 小孩是弱勢的。大人有時候單方面發泄一時的情緒,或者是以管教為借口,實質是拿孩子來出氣;甚至大人自己心態不平衡而用言語或體罰折磨孩子。這些都是沒有愛的管教,很容易就讓孩子感到委屈、不平、不滿、憤怒。忍氣吞聲長大的孩子,親子關系嚴重受傷。 尤其孩子在被責罵時,往往會誤以為你的愛有條件:要乖乖聽話、考一百分、要按照媽媽
案例: 7歲的瑞瑞是個活潑開朗、聰明可愛的小男孩。但是,他就是有個小毛病,做事“拖延癥”,要是被家長指出來,還會找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 比如他剛玩完積木,媽媽讓他收拾起來,他則說,“過一會兒我還玩呢!”可是過了一會兒,媽媽發現瑞瑞并沒有收拾,于是再次提醒他,瑞瑞爭辯說:“我累了,我想休息一下。 有一回,樓上的伙伴歡歡來家里玩,瑞瑞很慷慨地把自己的玩具都抱出來,跟歡歡一起玩,兩個人玩得可開心啦。可歡歡走后,媽媽讓瑞瑞收拾玩具,瑞瑞卻說:“歡歡玩的,憑什么讓我收拾!” 聽瑞瑞這么說,媽媽又像往常一樣嘆了一口氣,無奈地搖了搖頭。媽媽知道,該說的話都說過了,道理瑞瑞也都知道,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做。對這個雖然聰明但不好說服的孩子,她感到實在沒有辦法。 這是因為他們做家長的從小太縱容孩子,沒有給孩子獨立的機會。媽媽想到兒子從小跟著姥姥姥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