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永遠是父母心中的寶,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是你的一些做法正在毀滅你的這個希望。而且,還會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 1、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 2、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
孩子六歲之前如果有這些壞習慣,那么父母要趕快行動起來,把它們制止住。一旦過了六歲,這些壞習慣就會成為孩子生活中的必需品,再想改掉簡直比登天還難。 1、愛攀比,虛榮心強 優媽發現,雖然身邊很多孩子年紀小小的,但是攀比和炫富的心理特別強,比如我要買變形金剛,幼兒園里每個小朋友都有;我要買公主裙,同桌小紅穿得可漂亮了;我要去迪士尼,朋友都嘲笑我沒有去過…… 孩子虛榮心嚴重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很多時候,孩子的虛榮心,往往來自父母的寵溺、放任和有意無意的言傳身教。父母為了不讓孩子不受委屈,基本上是一味的滿足,一味的遷就,這就導致了孩子的欲望不斷膨脹。還有的父母自己就經常攀比,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2、缺乏主見 明明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對父母從來都是言聽計從,性格上也表現得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學校老師也反映
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他們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得狀態和活力都令人吃驚。這是家長無法預料的。但是父母們的困惑不知道他們需要什么,即便知道,也不清楚到底該什么時候給予。今天我們分享養育男孩的過程中應該做的事情。 一、出生到6歲:溫柔歲月嬰兒就是嬰兒。 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并不關心,我們大人也不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浪費精力。嬰兒喜歡讓人抱著,喜歡有人和他們玩兒,喜歡被人逗,喜歡咯咯笑;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喜歡探險,四處摸索。他們性格迥異。一些孩子比較容易安撫——他們安靜、放松,一覺就睡很長時間。但有些孩子喜歡制造噪聲,很難入睡,一直動來動去。還有一些孩子性情急躁,需要父母不停的安撫才能平靜下來。 對于襁褓中的嬰兒和蹣跚學步的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與父母(至少是其中之一)形成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通常而言,這個人是母親。原因有以下幾點:母親
你希望把女兒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呢?女兒是爸媽的小棉襖,怎么富養都不為過,但是不想女兒被時代淘汰,爸爸媽媽應該及時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換個方式“富養”女兒吧! 1、主見 女孩子應該要遇事有主見有分寸,不要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質疑的孩子,才是有聰明大智的孩子。有主見的人才能經得起大事,如果一味追隨大流,只會讓自己變得平庸而沒有特色,淹沒在茫茫人海中。家有女兒,就該讓她多表達自我、表現自我,鼓勵她做個獨立的人。 2、平衡 女孩子要懂得平衡生活,不能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這山望著那山高,不要說三道四、制造矛盾,要量力而行。家有女兒,就要讓她學會自己平衡學業和生活,不要事事依賴父母,要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3、溫柔 女孩子應當有得體的女性氣質,那就是溫柔。一個溫柔的女孩子會給人舒心美好的感覺,但切記不能過分,以免變成矯情。溫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又乖巧呢?這跟父母的引導教育有很大的關系,怎么能養出懂事好孩子呢? 1、把教育融入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家長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帶給孩子的啟發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時刻。 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 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用貼近生活、簡單易懂的方式告訴孩子。 2、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其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良苦用心。 3、耐心傾聽 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可以從生活的一些小細節入手,讓孩子在生活小細節當中養成獨立的好性格,遠比父母們經常說教有意義得多! 1、讓寶寶自己穿衣吃飯并肯定他們的品味 寶寶從懂事起就有他們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了,只是很多時候,父母們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才使得孩子容易依賴父母、不獨立、沒有主見,家長們要好好反思了喔!從日常的生活小事上,我們就可以鍛煉寶寶的獨立性,就拿吃飯穿衣來說吧,你家的寶寶可以自己動手吃飯穿衣了吧,為了你還是要幫他/她做這一切呢? 在孩子可以自己動手吃飯穿衣的時候,家長們就應讓孩子自己來做,而不是替他們做。從這些小事上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肯定孩子,無論寶寶的衣服穿得是否搭配,這都是他們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2、尊重孩子的每一次選擇和發言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僅要讓孩子在行為上獨
一、爸爸媽媽的哪些策略是不對的 1.大喊大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養成非常多的壞習慣。面對這樣的孩子,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許就會失去耐性,在孩子不聽你講話的時候,你可能會使用‘大喊大叫’來指責孩子,想讓孩子把話聽進去。爸爸媽媽們的‘大喊大叫’會在一瞬間讓孩子覺得特別害怕。大喊大叫的做法不僅無法改掉孩子的壞習慣,還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要是爸爸媽媽對孩子‘大喊大叫’的次數多了,孩子不開心,可能就會不理睬父母。因此爸爸媽媽們要是想‘ 修剪’孩子的壞習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不要亂吼。 2.言語攻擊 有些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的壞習慣時,可能會隨意謾罵孩子。像是爸爸媽媽會責罵孩子:“我怎么生了你這么一個笨小孩,看看別人家的小孩子多乖啊?!边@些貶低性的語言對孩子的自尊會帶來非常大的傷害,因此記住千萬不要語
1、做飯的數學 大 人每次在準備做飯時,他們要倒水、稱面粉、分開放置、估計時間和看菜譜。為什么不讓寶寶們參與這樣的活動?在他能倒蛋糕面或看菜譜前,他可以拿個木勺子在 塑料碗里攪拌。讓寶寶看你是如何按著菜譜一步一步做的,你是如何調控烤箱上的溫度的。記住要警告寶寶食物太燙不能摸不能吃。 2、“我”的相關數字 寶寶們為知道他們自己的地址和電話號碼而感到自豪。很早的時候,寶寶們就能確定他們的年齡。他們想知道他們的高度——多少尺多少英寸。把一個寶寶放在稱上,就有機會讓寶寶比較重與輕。寶寶們可以學會他們穿多大號碼的衣服,并且能判斷那件合身和那件不合身,這是在“空間關系”上的早期訓練。 3、家庭生活 房子維修給寶寶提供極好的機會來練習數學技能。讓寶寶看你量門框,或看你在墻中間掛一幅畫。你要完成某件事的時候,寶寶可以幫你做點事
1.知己知彼 要想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爸爸媽媽們必須要全面地了解孩子,這樣才能伸出援助之手。而了解孩子的最好途徑就是溝通交流,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并傾聽他們的訴說,在他們訴說完畢以后,在根據具體的情況,給他們一個清晰的分析,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就會很信任父母,凡事都愿意和父母一起解決,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好。 2.表達情感 現在很多家長不知道該怎么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和愛,便一遍又一遍的詢問孩子這個那個,在孩子眼里這就是嘮叨,有的孩子面對父母的嘮叨很不耐煩,要么是大聲嚷嚷,要么直接不予理睬,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孩子和父母越來越疏遠。凡事沒有溝通解決不了的問題,父母面對孩子的冷漠,大可上去詢問:“寶貝,你為什么煩媽媽?”同時也要讓孩子說出,媽媽究竟哪里讓寶貝做得不舒服了,只有這樣將雙方的想法和感情都表達出來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合適就是最好的",就象我們不能讓剛出生的嬰兒吃他們不可消化的大魚大肉一樣,幼兒的學習也有適合他的內容、方法、途徑。 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引導幼兒快樂發展. 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由與其相關心理特點決定的。 一、與學習有關的心理特點主要有 1.行為的有意性低。即幼兒的許多行為處于無意狀態,如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無意想象等。有意注意在3歲階段只能維持3-5分鐘。 2.情緒性強。即幼兒的許多行為受情緒控制,什么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只有到了5歲以后才逐漸理智起來。這與幼兒思維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廣度比較窄有關。 3.感知覺是主要的信息輸入渠道。感知覺的發展始于胎兒6個月,而語言的發展始于1歲左右,即幼兒的語言發展要大大落后于他的感知覺發展,因此,幼兒認識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覺為主,語言為輔。隨著幼兒年齡的增
〈一〉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自我學習提高的結果。我接觸過這么多杰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松,說你的孩子那么優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好母親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親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甚至老師都已經找孩子談話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全國首屆十大杰出母親沈麗萍同志是個畫家。她說為了學畫,不僅上了大學,而且還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不僅買了許多書籍,而且還參觀了數不盡的畫展,聽了數不盡的學術報告??墒菂s從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也應該花時間,直到孩子因為空難導致身體嚴重的殘疾之后,她才開始真正學做母親,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終幫助孩子戰勝殘疾,成為被挪威人民贊譽的“中國英雄”。 進入
家庭教育,總是讓許多父母措手不及。其實只要每天都用十分鐘用心與他們交流…… 1、一分鐘接觸 父母的手是托舉兒女的手,托舉的力越大,兒女所處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頭、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過接觸來傳遞父母與子女的親情,傳達給孩子愛和力量。但與兒女發生肢體的接觸要注意心情、場合等。 2、一分鐘傾聽 海鷗傾聽濤聲,才會盤旋;雄雞傾聽黎明,才會唱曉,鯤鵬聽九天,才會展翅。不要總是讓孩子聽,父母可轉換一個角度,傾聽一下孩子的呼聲,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淵舌與交流,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與情感。在傾聽孩子的講話時,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態度和藹。 3、一分鐘游戲 笨拙的孩子在游戲中找樂,聰明的孩子在游戲中找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戲中增智。游戲可以增進家長
如果你總是把教育孩子的話掛在嘴邊,卻看不到任何效果時,就該停下來問問自己,有沒有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其實孩子對某些道理的領悟,也如禪悟一般,在適當的時機告訴他,會讓他茅塞頓開且印象深刻,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時機一:當孩子困惑時 每個孩子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都會遇到困惑,在這些時候,他們往往特別渴望別人的理解和得到問題的答案,而此刻也正是家長教育他們的最佳時機。 當孩子對某件事情感到困惑時,家長抓住孩子渴望學習經驗的心理,及時幫孩子進行必要的疏理,不失為教育的最佳策略。因為此刻,無論家長是擺事實,還是講道理,孩子都會很容易地接受,從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時機二:當孩子取得成績時 生活中,孩子總會取得一定成績,如在學校中考得了好名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團員”,或在某項活動中表現突出受到獎勵等。這個時候,孩子的情
現在談教育孩子,古人教育孩子,一般按照道來走,圣人之道來走?,F在人教育孩子,按照世間知識來走。 一個人有沒有成就,看三點:知識,慧根,德行。知識是可以教的,慧根卻需要開發,德行是可以培養的。以前的小孩,讀的是圣賢書,現在人聽到圣賢書三個字,就唾棄,感覺封建。但是圣賢講什么呢?講的無非是孝悌,忠孝,仁義。這個是圣賢書講的。是讓人培養好德行。 儒家人修行的方式,首先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要平天下,先要從心開始。正心,就是讓人符合于道。圣人講的,都是宇宙大道。小孩從小學這些傳統文化,讓他德行能好。德行好了,他福報才能跟上,慧根才能開發,讀書才會讀。 宇宙中,人有可控制的一部分,也有不可控制的一部分。他作為你的孩子,但他也屬于天地宇宙的一部分。也就說,小孩能不能教育好,人為是一小部分,天命是一大部分。 不要
有些父母常常對養育孩子都感覺到無計可施,專家總結出父母如何用自以為是的愛毀掉原本自信快樂的孩子的十條共性問題,您不妨對照一看。 1、期望很高、追求完美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給孩子不斷地施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評價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優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優秀”是一把雙刃劍!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 2、不滿意時貶損、責罰孩子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負疚,這個時候最需要來自父母愛的陪伴
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寶貝,每一個都是爺爺奶奶身邊的小公主小皇帝,之所以家里的每個成員都很關愛?,F在的家庭中,最為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一些家長將現在獨立的孩子喻為“家中的小皇帝”,一方面孩子在家里說一不二,另一方面包辦了孩子日常生活的許多事,對父母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性,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我們在教育孩子中注意讓他從點滴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是要求孩子制定一個培養孩子具有獨立性和學習的責任心的計劃,包括每日完成作業的程序步驟、早晨起床到就寢時所要做的事情等,自己貼在家中醒目的地方。 假設孩子能有秩序地按計劃做到了,作為家長給予鼓勵,以調動孩子安排自己每日生活、學習秩序的積極性;二是力求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長代替孩子處理原來孩子本身自己能做或處理的事,同時要多鼓勵培養孩子在家庭中是一分子的思想,大膽放心地讓孩子去參與家庭和學校的各類活動。
給孩子們不一樣的教育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作為一個合格的好家長,就應該提前為孩子的責任心打好良好的基礎,不僅僅是責任心,還有榮譽感的培養也是最為重要的,所以,父母們要警惕了。 在家庭中,我們有意識地分派結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與其年齡相當的勞動任務。例如,打掃衛生,負責為花草澆水等。孩子兩歲半的時候,就經常下樓去給大人買早餐。記得第一次回來后,我問她:“阿姨表揚你了嗎?”孩子回答:“沒有,阿姨倒是表揚你了。她說:‘你媽媽可真行!’”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孩子還聽不懂大人的話呢。我想,作為家長的職責就是讓孩子懂得,一個人走向社會最終要靠自己,靠自強和自立,要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榮譽感,無論在家庭和學校,我都讓孩子充當一些有意義的角色,使她感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所產生的重要性,同時也培養她戰勝自己的弱點,增長各種能力的信心。 如
(一) 特殊待遇: 一些家長總是認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要高人一等,所以家庭成員們處處都要給孩子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或是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就會放在自己面前供一人享用;做“獨生”,父母們把孩子當成掌上明珠,家中的老人像爺爺奶奶們可以不過生日,可是孩子必須得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久而久之就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在家長的寵愛下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也不會關心他人。 (二) 過分注意: 家中的焦點,一家人時刻都關照他,陪伴他。沒到逢年過節的,親戚朋友來了很多往往嘻笑逗引起孩子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共同的夸獎孩子,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他即會覺得自己是家人的唯一。長久下去就養成了孩子的慣性,對家人也不懂禮貌,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不會看時機,不懂得尊重他人,甚
孩子的本身缺點就很多,甚至是很多父母都觀察不到的細微的表現。在很多大家庭中,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那么優秀的,至少和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方式有關。比如孩子做作業前有很多不良的習慣,爸爸媽媽們都了解嗎?下面,就跟隨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做作業前的不良習慣的表現有哪些吧! (一)缺乏計劃性 1.作業前不清楚要做哪些作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沒有條理。 2.做作業時不知道準備哪些學習用具,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再去找。 3.寫完一項換另一項時,中間無關動作多,耽誤時間。 (二)注意力水平低 1.寫作業時存在邊寫邊玩的現象,如玩橡皮、尺子等。 2.作業過程中念念有詞,看起來像在思考,其實已經走神。 3.家中任何小動靜都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側耳聽大人講話等。 4.時而走動,找各種理由離開座
1.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想讓孩子有一定的社交能力,首先就得讓孩子多與人接觸,在學校要讓孩子多與同學或其他小朋友相處,同時還要引導孩子尊重他們的“叢林法則”,一起玩或是學習等都不要過多干涉,家長和老師要幫助孩子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2.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上,家長不能什么事都給孩子搭理好,要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告訴孩子有什么需求都要自己去說,家長不要事事都幫著孩子做,尤其是出門在外的時候,盡量讓孩子去問路,買東西或是辦理其他事情咨詢信息等。 3.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教育不是局限性的,跟孩子共同學習不應該只局限在書本上,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就連你在廚房做飯都可以是一種教孩子學習的方式。最簡單的如在你炒菜的時候,你也可以讓孩子看看生的蝦是透明的而炒熟了就變成紅色的,這也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