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大約5.6歲的時候,會有個符號敏感期,會對識字、拼讀、認識符號書寫等感興趣,一般在敏感期的時候接收相關的信息速度是驚人的,敏感期到了,孩子有興趣的時候,這時候當然是可以引領孩子認字的。如果非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因了成人內心的恐懼或擔憂,或隨大流,強迫孩子認字,大多是有隱患的。 【案例】 安安媽聽別的家長說,學齡前一定要讓孩子認字,否則當孩子上一年級后,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被甩在后面。帶著幾分著急,安安媽讓3歲的安安開始了認字、寫字的旅程。 讓安安媽驕傲的是,安安用了1年時間就學會了500字,漢字也寫得有板有眼。到安安幼兒園結束,就已經學會了2000字,安安媽一度引以為傲。 后來安安上了一年級,幾乎每天回家都跟媽媽說老師教的字太簡單了,覺得上課很無聊,無論是小測試還是正式考試,安安都能得100分,被家里的親戚朋友稱為“神童”。老師經常會反
對孩子的溺愛可能說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們無時無刻、無代價的愛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不珍惜愛、不會給予他人愛的個性特征。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艱苦經歷的影響,將自己的一切希望系于孩子身上,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產生了"絕不能讓孩子遭一點罪、受一點委屈"的心理,盡量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如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么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沒有溺愛。以下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或多或少都會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合理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特殊待遇TOP1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發育,有時候寶寶惹媽媽生氣,媽媽們免不了一些嘮叨的話語,其實即使媽媽發牢騷也會一心想著寶寶的,但是媽媽們的這些牢騷會影響到寶寶上午心理健康,甚至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所以愛發牢騷的媽媽們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避免以下最常見的牢騷: 一、否定寶寶人格 “煩死了,自己去玩!”“笨!”“你怎么這么笨!”媽媽往往以大孩子的標準來衡量寶寶的行為。 媽媽帶著寶寶到親戚或鄰居家玩,寶寶不愿叫“阿姨”,媽媽就會責怪說:“這孩子怎么這么沒用,叫一聲阿姨都不會。”雖然是對別人說的,可是寶寶都聽在心里。 正確方法:如果寶寶有能力而沒有做好,媽媽也須耐心指導,而不是責罵。 二、影響孩子對媽媽的信賴 “我才不要你!”“把你送給別人!”“再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給別人做兒子。
家庭教育為什么要遵循科學性原則,讓我們從生活中的例子中探討一下。 孩子小剛10歲,個子矮小,偏食。他的話比其他同學多,比其他同學愛動。 他上課小剛雖然有多動表現,但是他又不是完全不可以自制。當老師提醒或暗示后,一般還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并有一定的改變。 多動行為嚴重的孩子注意力、堅持力是很差的,而小剛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能夠較長時間地關注。 如演算數學題,特別是思考題,他精神集中,效果好;他打電腦反應快,興趣高,一坐就是一個多小時還不愿意離開。 這說明他的注意力并沒有障礙,只是一般性多動行為,是可以通過教育,并伴隨著他自身的成長得到改變和提高的。 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是超出正常的。 不成熟行為 沖動而不穩重,自私而不寬容,拖拉而不專心,依賴而不自理。
“ 沉默”用于引導 孩子好模仿,傾向于追隨家長的行為,所以家長要培養孩子做甚麼,可以用無聲的行為向孩子暗示,引起孩子的關注,產生模仿大人的愿望。 例如要想讓孩子對閱讀感興趣,講大道理是不行的,而父母總是默默的,專注地閱讀,卻能吸引孩子。 孩子可能會因此對書發生好奇,會自己翻弄圖書,會拿著書來問你。 這就是無聲教育起作用了,這可是閱讀教育的好契機,家長要因勢利導,引導孩子學習閱讀,不斷激發孩子閱讀的積極性,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 持之以恒就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比強迫閱讀要好多了。 "沉默"用于批評 孩子有了錯誤,有了不良行為,有時用無聲的否定效果更好。 例如特別的冷落他,用表情和態度表示不滿、失望、難過,刺激孩子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而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此時再施以正面教育,
教子的法則 為人父母皆面臨教育孩子的問題,為此,很多父母都在討教培養孩子的種種方法。 然而,簡單“移植”過來,卻往往不盡人意,因而感到困惑。 其實,這不是方法本身的問題,而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問題。 任何教育方法都依托于相應的教育理念,方法是“毛”,理念是“皮”,“毛”必須附著在“皮”上,才會發生作用。 可見,取用教育方法的前提,是搞明白它來源于甚麼理念。 例如現代教育倡導“尊重孩子”,不是為尊重而尊重,是基于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把握了先進的觀念,則心明眼亮,實施“尊重”教育,就會把握自如,就會“水到渠成”。 而盲目實施“尊重”,就容易走偏了,如滑入“縱容”“遷就”的誤區。 這不是“尊重”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指導思想的問題。 有時,對一些固執
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多采用與“說”相關的方式,是的,有聲教育是不可少的,須要經常和孩子說、講、問、答。然而,有意義的沉默也是不錯的教育手段。“沉默”在家教中有其獨特功效,若能恰到好處地運用,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兒童擅于模仿,所以成人的行為就是無聲的教育,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暗示,這種久而久之的暗示將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沉默體現威嚴 當發現孩子犯了錯誤,比如沒有禮貌,說話隨便、輕狂等,父母并不作聲,這會使孩子感到父母身上有一種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可能會立即收斂不良行為。 沉默讓人懾服 父母發現孩子犯有嚴重錯誤時,不必急躁,反而表現出冷靜沉思的態度,使孩子感到震懾和壓力,摸不清父母將要怎樣對待自己,于是就會自覺地將犯錯誤的情況如實講清。 此時,父母再有針對性地批評和指導,常會很起作用。
第一境界: 家長舍得給孩子花錢,以為錢就是全部愛的表達。 第二境界: 家長舍得給孩子花時間,陪在孩子的身邊,見證孩子的成長。 第三境界: 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我究竟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一旦目標能夠清晰地確定,家長就不容易被人裹挾著,熱衷于跟風、盲目地對孩子進行培養。 第四境界: 家長為了教育孩子去學習,他們不再停留在“沒有辦法”或者“管不了”,而是關注孩子的問題癥狀及其原因,積極進行干預和矯正。 第五境界: 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為他們明白“你是誰”比要求孩子“成為誰”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實都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最高境界: 父母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我是誰”“為了誰”比“成為誰”更重要,父母盡己
要改變家教批評多、表揚少的不良傾向。 遵守家庭教育表揚的心理規則,才能收到表揚的效果。 表揚是要激發孩子的自信心,發掘孩子潛在的心理能量。 遵守家庭教育批評的心理規則,才能收到批評的效果。 批評不是挖苦,更不是打罵。 我想在這里和家長一起討論一下,教育孩子時表揚孩子的心理藝術和批評孩子的心理藝術。 一、教育孩子要講藝術 有一位父親反省他教育孩子失敗的教訓,正如孩子母親對他說的:什么話到你嘴里就難聽三分,就是好話別人聽起來也變了味,簡直是陰陽怪調。 這位母親談的是批評的心理藝術。同樣意思的話一個人說起來可以讓心里順當,有教育,有啟發;可是由另一個人說出來可能干巴巴,沒有味道甚至讓人想發火。當然,前者對孩子的教育會起到良好的作用,后者對孩子的教育會產生不良作用。 我們很多家長望子成
對待教育,我們的立場一定要堅定!方法可以靈活多樣,但一定要為你的立場觀點服務,而不能反過來讓立場觀點來迎合方法,哪怕方法再好!如果你認為你的立場存在問題,需要觀念,而不是只從方法上變,只轉變方法,而不變觀念,如同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本質不會發生改變,反而會帶來一大堆副作用。比如對賞識教育持猶疑態度的人用賞識教育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效果,相反還會在孩子心中鉻上“討好孩子,利誘孩子”的陰影,孩子要么專橫跋扈惟我獨尊,要么任你花招百出,我有一定之規——不識你那套! 賞識教育對不對?對!有效果沒?絕對有!但前提是實施者務必是發自心底地對賞識教育觀認同,不懷疑它的效果,加以科學方法指導來執行。如果你心中有兩套或數套教育理念,認為,此套“行不通”,還有第二、三、四……套等待實施驗證,如此的騎墻的開始,在實施教育前,就已注定了失敗的結局。許多教育
我的孩子小剛想上課外美術班,我對他說:“畫畫有什么用?你還想當齊白石?給我上英語班。” 孩子漢語還說不好呢,英語學得更差,越學越亂,越學越煩,我也煩。 顯然這種做法不妥。 這就體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則-----民主性原則 隨著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家庭需要更多的民主。 民主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家長尊重孩子。 讓興趣進入家庭,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興趣; 讓方法進入家庭,做事情講究科學的方法; 讓習慣進入家庭,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這一切的基礎是:讓尊重進入家庭,學會尊重,平等待人。雖然,人生來是不平等的,但是應該追求公平,這樣才會覺得活得有意思。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的基本需要有五種。 需要層次從低到高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
命令過多 “寫作業去”、“把電視關了”……如果家長的命令過于頻繁,長此以往易使孩子“充耳不聞”。當他經常對這樣的命令無動于衷時,父母就應該考慮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權威了。其實,若父母常以居高臨下的命令姿態跟孩子說話,他自然會覺得有隔閡。只有父母轉變姿態,像對待朋友那樣去跟孩子溝通,才有可能讓他感受到平等,進而聽進您的話并改變自己的行為。 表揚過多 適當的表揚是對孩子的一種認可和鼓勵,但如果表揚過多,過于隨意,則會帶來兩大問題:孩子不再把表揚當回事使此方式失去作用;孩子把父母的贊揚句句當真,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自負,一旦從他人那里得到客觀評價時,又會打擊其自信。因此,最好是經孩子努力做好了某件事情時,父母就具體事情予以表揚,如“你今天作業的字跡非常工整”。 提問過多 由于迫切希望了解孩子的更多情況,許多父母往往一等孩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獨一無二的寶貝,為此都怕他們會餓著、凍著或者熱著,真的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孩子是父母的期望和寄托,那么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呢? 1.萬事包辦的后果 家長把除了工作以外,所有時間精力都花在了孩子的身上。就連小編我也不例外,每天下班后都在陪孩子學習,其他的什么都不管。時間越久,我就覺得這種教育是很不科學的,孩子的成績是好了,可是缺點也越來越多了,什么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對別人總是很冷漠,也不愿意參加校園里的集體活動,容易驕傲自大,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從原來只關注學習的模式,轉變為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上。 2.和睦的家庭環境 首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有愛,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圍。家里的大小事情,孩子都應該有知情權,并且給她發言權讓她參與討論,家長如果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也要向孩子道歉。平時晚飯后
聽說讀寫通常是對學齡兒童來說的,但其實0-6歲的寶寶也可以做到。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對100名智力商數(IQ)130的學生進行為期40年的跟蹤調查,40年之后的結果是,并非每個人都在社會上取得成功。他發現,除了智力商數以外,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左右著他們,但當時這個問題懸而未決,直到加德納提出八大智能理論之后,我們才看到,人在社會上的成功和發展,是受多元智能影響的。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傳統智力的區別是,它是從一元到多元、從單一到多維。 多元智能包含語言、數學邏輯、音樂、視覺空間、肢體運動、自然、人際、內省八大智能,其中,從語言智能的發展來說,我們認為,聽、說、讀、寫是一個根本。 做一個有效傾聽者 雖然有人會認為聽、說、讀、寫是早就知道的,但我們這里只針對0-6歲的小寶寶來講。 比如,爸媽對小寶寶說:“你坐好,你
目前盛行的“早期教育”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一方面,父母們為了得到一種替代滿足、希望通過教育來消解自己的遺憾;另一方面,我們這個社會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第一至上主義”;越來越龐大的課外輔導材料市場也是成因之一。 那么,在大腦發育非常活躍的兒童時期,對孩子們進行早期教育是不是就不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育呢?漢城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徐有憲教授介紹說:“最近在美國出來了這樣一個科研成果。該科研成果認為:在孩子3-6歲的時候'負責其思考和性格機能的腦神經的發育會達到最高峰。” 可是,實施早期教育是有一定的時間上的要求的。他強調說:“本來應該在上小學時教給孩子的知識,結果在他上幼兒園時就教給他了,這根本不能算是什么早期教育。” 特別是對于像聽、說、讀、寫這些和語言能力相關的學習,只有在孩子長到5-6周歲的時候教他,才是和孩子的成長過程相適應的。這就是我們所
“情商”,又稱“情緒智商”,是美國心理學家相對于“智商”提出的一種心理能力。情商主要包括自制力、熱忱、毅力、自我激勵能力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等。在某種意義上,它比智商更能決定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家庭的幸福。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為。 ”眾所周知,影響兒童成長及至成熟的兩大心理因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一個智能操作系統,它是兒童在生活中解決各種問題時進行感知、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言語活動能力的總和。而非智力因素是一個動力系統,它在兒童活動中起著定向、引導、維持、強化等作用。它包括需要、欲望、動機、興趣、情緒和情感、意志、自信心、性格、氣質、習慣等。廣義的非智力因素甚至包括身體素質等生理因素。由此看來,非智力因素中就包括著“情商”。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智力因素作為操作系統,
寒假比暑假短得多,還要經歷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因此,要求孩子心無旁騖地鉆到書本里系統地學習,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很難做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建議家長寒假期間在監督孩子完成假期作業的同時,在培養孩子的心理狀態、親子感情、學習興趣方面多下點功夫,這比多學一點知識更重要。 春節期間親友聚會,迎來送往,一些父母往往把這作為孩子學習的不利因素而大傷腦筋。其實,這也是孩子接觸社會的大好機會。得體的接人待物、來自親友的稱贊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頻繁地社會交流能幫助孩子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如果這期間接觸到親友中一些比較“成功”的孩子,更要抓住機會為他們樹立身邊的榜樣,培養上進的動力。家長要盡量和孩子多談談他感興趣的人和事,在交談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寒假也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時機。暑假雖長,但孩子放假大人上班,而且天氣炎熱。寒假就不同了,孩子放假期
三四歲的小孩子,第一次用臟話罵人,不同的父母,采取不同的態度來對待。有的父母,聽到小孩子說臟話,罵人覺得很有意思,說一句模棱兩可的話:“唉呀,我的兒子跟哪學的會罵人了,以后可別罵了。”孩子也沒弄懂罵人是好還是壞。他也不在乎,以后還是照罵不改,甚至覺得好玩,逗大人樂。有的父母,聽到孩子罵了自己,很是生氣,就揍孩子一頓。雖然打得并不痛,但在孩子心理上也產生了一定效應。當時不罵了,但沒過多久,因一件小事媽媽沒依他,他又用上次那句臟話罵。 1.明確告訴孩子這句話小孩子不能講,小孩子要用文明語言說話,說這樣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用極淺顯的道理,講給他聽。要是孩子從電視里學來的,應當告訴他,那是不文明的人說的話,好孩子不說那樣的話。 2.當孩子第一次講臟話時,父母就應深刻檢查,大人是不是有時也說臟話,如有這種事,就要堅決改掉。 3.看孩子是不是經常
孩子合理生活日程安排,有利于孩子長大后學會如何科學地使用時間,實現生命的價值。有些父母對本人和家庭生活安排得有條有理,使家庭生活豐富多彩,每天、每周的安排既有規律又的有變化。他們對孩子的生活也作了精心的安排,每天早晨使孩子心情愉快地醒來,盥洗完畢后,父母和孩子共進早餐;父母上班時讓孩子送到門外道別;上午下午都有家人或保姆的照料,為他安排各種他喜愛的活動,如玩球、玩水、畫畫、聽音樂、看圖書、講故事、念兒歌,還有適當的戶外活動,等等。以上這些活動,每天選1~2項,在一周內輪流安排,并注意動靜結合。每天安排不同的活動能提高孩子活動能提高孩子活動的興趣。節假日父母可帶他去公園、河邊、商店、親友家等地方,以擴大他的視野。與父母活動,會令孩子感到分外的高興。 一周內的飲食也要有合理的安排,以保證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每周制定大致的主副食譜,使每餐有些變化,注意色香味,以提高孩子的食
如果你的孩子發現讀書是一種順利而且有趣的體驗,那你更應當在他心中植入讀書的欲望。你應該每天或至少每周數次念書給孩子聽,并形成定時讀給他聽的習慣。 選擇有趣味性的書給孩子看,比如那些有漂亮插圖的惹人喜愛的圖書。孩子們喜歡有人物、場景以及他們熟悉的事物的圖畫和照片。同樣,他們也喜歡動物圖片。童話故事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魅力的。理論顯示它們是有效的工具,可以幫助孩子們在認識世界時免受傷害,并認清現實和虛幻之間的差異。童話故事還能促進孩子們的抽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要確保書里的文字容易理解。一本書印得很大的書看起來簡單,但卻有可能包含難字,所以事先要把它瀏覽一遍,看看里面的文字是否能被你的孩子理解接受。 鼓勵孩子注意圖畫中的事物或讓他們猜測下一步將要發生什么。當他們這樣做時,給予表揚。 一本孩子特別喜愛的書可以反復閱讀。判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