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說法源于耿慶國老先生在80年代提出的早震理論,目前僅作為學術觀點,有學術價值,沒上升到科學依據。
耿慶國先生在研究地震和氣象關系的時候發現,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在震前一至三年的時間里,往往是旱區,旱區面積越大,震級也越大,如果是旱災之后第三年才地震,那么震級會比第一年大。他還例舉了幾個近期的例子,比如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而在2006-2007年四川地區就發生了特大干旱。
不過也有專家不贊同這一理論,比如2011 年時任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副主任張永仙就說過,利用干旱和氣候異常預測地震,虛報率很高,很難用于震前預測。據1900 年至 2013 年我國大陸發生的142次6及以上的大地震,這其中大震之前1至4 年為旱區的情況有79 次,僅占一半出頭。所以說大旱之后必有大震這一說法不夠精確,還不能上升為科學依據。
早震理論認為,地震的直接原因是地殼內部應力的集中釋放,雖然釋放應力的速度很短,但孕育的時間卻很長,在孕育地震的過程中,不僅有力學過程,同時伴有熱、電、磁等各種物理化學反應。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來的大量能量會導致低空大氣出現異常變化。
在大地震的孕育過程中,由于地熱增高,使得地面出現干熱特征,這會導致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大降低,濕度變小,繼而使得云層難以形成。由于缺少云層,讓太陽能夠直射地面,這更加劇了干旱。
但理論中并不是認為干旱導致了地震,而是大震發生之前1-3年,震區特殊的地質變化,使得地面溫度增高,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高氣壓帶,這改變了當地的氣候環境,使得降水難以發生,于是就有了旱災。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