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素質是指體格上和
智力上各種遺傳性的總和,智力是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腦細胞表達至少與數百種基因有關,遺傳物質決定腦細胞的發生和表達。醫學遺傳學已經證明,先天愚型、苯丙酮尿癥等嚴重影響智力的
遺傳病,都有染色體或基因的異常,迄今為止,有智力缺陷的遺傳病至少已發現數百種。
在正常人群中,遺傳對智力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有人認為智力的遺傳因素約占60%。古今中外不少超智力的人有家族聚集趨勢,遺傳因素是個體間智力差異的主要原因,遺傳結構完全相同的同卵雙生子,即使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其智商仍極為一致。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高智能結構的家族,如音樂家巴赫家族的8代136人中,有50個男人是著名的音樂家;莫扎特和韋伯家族的幾代人中都有著名的音樂家。我國南北朝時著名的科學家祖沖之的兒子祖恒之、孫子祖皓都是機械發明家,又都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智力的這種家族聚集性,一度被認為遺傳決定智力的例證。然而,家庭也是智力發展最基本的環境因素,家庭提供了定向教育培養的優勢條件。智力的家族聚集性現象,恰恰說明了先天和后天因素對智力發展的作用。
大量的遺傳學分析和可信的統計學處理指出:正常人的智力屬多基因遺傳。有意思的是,一些遺傳性疾病患者或遺傳病基因攜帶者,他們的智力水平高于正常人。例如與遺傳有關的高度
近視,美國曾對2527名高中生進行研究,發現遺傳性近視的學生智力比一般學生高,甚至于在其中大多數還沒有形成近視眼時,他們的智商就已經高于其他同學了。目前,對于這些遺傳病伴高智商兒的現象尚無科學完備的解釋,但它從另一個方面提示了智力與遺傳相關。
智力受遺傳因素所控制,但并不否認后天的環境和教育作用,法國著名遺傳學家米歇爾.杜依姆也認為“雖然對于大腦細胞神經發育及運轉起非常重要作用的某種基因是遺傳而來的,但這并不能說明智力完全與遺傳有關,因為智力的發展要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如母親
懷孕及
分娩時的環境以及家庭環境不同,也可能造成兒童在智力發育上的差別,從而導致智商各不相同,而且即使孩子繼承了父母某些聰明的特征,這些特征也會因為后天環境的不同而被完全改變。”后天環境決定了遺傳潛力的表現,應該認為遺傳和環境的關系,是內因和外因的關系。智力是包括語言、認知、判斷、計算、邏輯、思維等多種能力的綜合性狀,某種能力差異不等于其他能力也差,揚長避短方能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