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期的孩子常常會出現語言表達不清,或說話不夠正確,有時不是缺少主語,就是常把詞序顛倒,聽起來令人費解,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引導變得“能言會道”。 1、聲情并茂,互相對話 在寶寶還不會說話時,就不斷跟他說話,不管他聽不聽得懂。看著他的眼睛,表情夸張,有聲有色地與他講這講那,還可以選擇把嘴巴的發音方式特夸張地對著寶寶,給他潛移默化的感知。在與寶寶交談時保持聲情并茂,甚至有點夸張。生動多變的語氣、語調給寶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發出他的模仿欲望。這樣,寶寶以后表達起來語匯更豐富,表情更貼切。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發現有的孩子用一些殘缺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不能急于按照當時的情況或環境來估猜、理解寶寶說話的意思,滿足他們的要求。這樣對寶寶語言的培養沒有好處,久而久之,會養成他們說半句話的習慣。 例如:當3歲以下孩子看到柜子里放著積木,很想玩,就
童話故事作文,不但考驗學生的語文功底,更考驗學生的想象能力。四年級童話故事作文怎么寫?下面為大家推薦3篇四年級自編童話故事作文,希望對你有用。 四年級自編童話故事作文:小狗的鈴鐺 有一天,小灰兔在公園散步,看見了一只掛著鈴鐺的小狗。小灰兔覺得鈴鐺又好看又好玩,就跑上前去問:“小狗,你身上的鈴鐺真漂亮,能送給我嗎?”“對不起。”小狗對小灰兔說:“我不能把它送給你,那是主人給我的,只要鈴聲一響,主人就知道我回家了,所以……”可小灰兔根本不聽它的解釋,硬是把鈴鐺搶了過去,掛在了自己的身上。 掛著鈴鐺的小灰兔高興地連蹦帶跳。突然,來了一個獵人,他看見了小灰兔,就舉起獵槍要打它,小灰兔見勢不妙,撒腿就跑,一會兒就不見了蹤影。正當獵人灰心不想再追時,小灰兔身上的鈴鐺卻發出了悅耳的
學齡前期兒童智力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隨意運動及口頭言語的發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及想象力的發展,創造力的萌芽及發展,好奇多問是其特點,這是學前兒童智力開發的基礎。學齡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基本方法是:①組織和安排多種游戲活動,從中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②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學習, 不斷發展孩子的感知覺,發展孩子的言語,以及孩子的各種能力,簡言之就是是玩中學。 (1) 感知覺的培養:感知覺是認識的門戶和基礎,兒童感知覺能力的發展,對于他們以后認識世界,掌握知識,以及從事各種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終生的實踐意義。經常帶孩子觀賞大自然的風光,以擴大他們的視野及開闊他們的眼界,讓孩子多看﹑多聽﹑多摸﹑多聞以促進其各種感知覺功能的發展。 (2) 語言能力的培養:3~6歲是兒童熟練把握口頭言語的時期,良好的言語訓練能加快這一進程。可以通過游戲﹑實物﹑兒歌﹑識字卡等,教小兒說話,背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一個孩子到4歲時,其智力發展了50%,另外30%到8歲時發育完成,其余20%到17歲完成。”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兒童出生后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話,更令人震驚:“嬰兒生下來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晚了兩天了。” 從上述幾位科學家、教育家的說法中,我們不難看出兒童早期教育的緊迫感和重要性。腦科學家測定,嬰兒降生時腦重量為350克,一年后發育到950克,6歲時腦重量可達1200克,到成人時腦重量約1500克。嬰兒在降生前,腦細胞分裂增生以及大腦皮層的結構形成已基本完成。出生時,其生理活動僅為條件反射。出生以后,那些來自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刺激,便強烈地促使條件反射的形成。 由于腦細胞數量上、長度上都在增加,每一個腦細胞
腦不僅是人身體的指揮部,而且也是人智慧的所在。腦的發育是否正常,直接關系到小兒的智力。那腦是怎樣發育的呢? 小兒剛出生時,腦的重量僅有350-400克,大約是成人腦重的25%。此時,雖說在外形上已具備了成人腦的形狀,也具備了成人腦的基本結構,但在功能上還遠遠差于成人。所以,小兒剛生下來時,不會說話、不會自主活動,這些能力需要在日后腦發育的基礎上才能逐漸具備。 到了1歲時,腦的重量達到為出生時的兩倍,達成人腦重的50%,2歲時為成人腦重的75%。從腦重量增長的速度可以看出,顯然在最初的1—2年內腦發育是最快的,所以,也可以這么說,小兒出生后頭1—2年是腦發育的關鍵期。所謂關鍵期,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小兒最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經驗,錯過這個時期就不能獲得或達到最好的水平。相反,在這段關鍵期內,大腦也最容易受到損傷,但代償恢復能力也最強,如果損傷不能得到及時
音樂的殿堂是高雅的,天真無邪的娃娃如何能夠邁得進去?如果大人“沒有音樂細胞”、“沒學過音樂”,如果并不想讓孩子成為音樂人才呢?那么孩子能學音樂嗎? 法國大文豪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 “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同國家和民族流傳的故事,也都證實了音樂對啟迪兒童智慧、開發智力的重要作用。就拿4-5歲的娃娃學習鋼琴來說吧,當孩子一邊看著曲譜一邊演奏,用眼睛攝取音符、反映到大腦,大腦又很快指揮手臂、手腕、手指以致全身各個部位,進入演奏狀態,這個過程既動了腦又動了手,對于一個娃娃來說,這是一種多么復雜的、體腦結合的高強?quot;勞動“啊! 如果孩子的負擔不那么繁重,即使每天只練幾十分鐘的琴,通過這一系列重復的體腦勞動,孩子思維會更加敏捷
普通的小孩子生來雖有種種不同之點,然大抵是相仿佛的。餓則哭,喜則笑;見好吃好看的東西就伸手拿來,見好玩好弄的東西就伸手去玩。然何以到后來有的會怕狗怕貓,有的敢騎牛騎馬;有的身體強健,有的身體孱弱;有的意志堅決,有的意志柔弱;有的知識豐富,有的知識缺乏;有的專顧自己,有的體恤別人;有的多愁病,有的多喜樂;有的成為優秀公民,有的變為社會敗類?推其原因,不外先天稟賦之優劣與后天環境及教育之好壞而己。若從小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雖生來怕狗貓,到大來也敢騎牛馬的;雖生來不甚強壯,到大來也會健康的。若家庭教育不好,小孩子本來不怕動物,大來會怕的,本來身體強健的,大來會瘦弱的。至于知識之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 然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當。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 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的。所以我略略地把兒童心理述之如下,以資施行家庭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以智商來判定兒童聰明與否,其實這并不全面。因為一般的智商測試,僅能測出兒童的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而孩子具有七種基本智能(即語言、數理邏輯、音樂、觀察力與空間概念、體能與運動、自我了解與控制、洞察他人),并且絕大多數兒童在得到鼓勵的情況下,至少能在其中的一個方面有所發展。因此,兒童的聰明與愚笨,關鍵在于如何發現他們的智能特點,以及怎樣進行引導和培養。 一、語言能力 一個在語言上有天賦的兒童,一般都非常愛說話,而且說話很早。有時做父母的甚至回說,“孩子什么時候才能歇一會兒呢?”他也許會一邊玩一邊自言自語;也許會靈活地在他的語言中將旁人的妙語信手拈來;也許能毫不費力地記住電視或書本上長串的話。他很愛講故事,甚至還愛讀詩。語言上有天賦的孩子,往往很早就開始讀書,而且常常是自己讀。 對于這樣的兒童該怎樣鼓勵和培養呢?你可以在晚上孩子臨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見父母洗衣服、洗菜常常會產生一種新奇感,并模仿起來:你包餃子和面,他就伸手楸一塊面團玩;你洗衣服,他就在旁邊玩肥皂……孩子這種積極模仿、動腦動手的做法,不少家長不大理解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認為孩子小,用不著他干這些活;或者嫌他笨手笨腳,添亂,不愿讓孩子插手。有時,孩子不顧父母的反對,偷偷地學著干,結果甚至受到父母的訓斥。父母的這種做法,大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主學習和熱愛勞動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的一舉一動都受大腦的支配,而人又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是相應的腦細胞得到鍛煉,促使人的聰明才智的發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人生兩只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和動腦是互相促進的。人的思維邏輯越好,雙手就更靈巧。 很多父母自己也有這方面的經驗,有些事情不明白,記不住,通過自己的摸索、實踐,慢慢就弄清楚了,牢牢記住了。幼
“子不教,父之過”,這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古訓。安徽醫科大學專家日前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兒童的智力在遺傳和后天開發兩個方面,母親的影響都要超過父親。 這項研究成果是安徽醫科大學兒童醫學專家唐久來等經過近10年的努力所取得的。專家們采用國內外先進的兒童智力研究方法,對400多名兒童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研究,并對影響兒童智商的環境因素進行全面分析,最終得出“母親對兒童智商及后天智力開發影響大于父親”的結論。 據介紹,在影響兒童智商的遺傳與后天智力開發與環境兩個方面,中外專家得出基本一致的結論:即遺傳因素占61%,后天智力開發與環境因素占39%。父母與子女智商相關系數都很大。唐久來和安徽醫大的專家組在進一步研究中發現,在遺傳方面,對中國兒童智商的影響,母親方面與父親方面比較,約為5∶4。這種現象是否與智力的多基因遺傳多存在于X染色體上
美國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嬰兒學習一種簡單的手勢語言,學說話會學得更快,并且在日后的智商測驗中會表現更佳。兩名加利福尼亞的研究人員,研究用于健康嬰兒的手勢語言達10年以上,他們專門研究了家長們在家發明和使用的手勢語言,例如“狗“。但是,有人認為學語言借助于手勢,會使嬰兒懶得張口說話。 加州大學兒童發展專家古德溫認為,學會手勢可使大腦功能增強。在1 1個月時學習了手勢語言的嬰兒,幾個月之后語言能力就超過了同齡人。而且,這種語言優勢一直可以保持到3歲。不僅如此,到8歲的時候,小時受過手勢語言訓練的人,在智商測驗中會出類撥萃。 研究人員考慮了家庭收入、教育和其他因素對智商的影響后發現,32名小時候受過手勢語言訓練的兒童與37名沒有受過手勢語言訓練的兒童相比,其智商要高12分。32名兒童的智商平均分為114,而37名兒童的智商平均分為102。使研究人員感到驚訝的
廣播電臺 玩法:家庭每個成員作為一個廣播電臺,如:奶奶廣播電臺、爸爸廣播電臺,孩子電臺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一位父母打電話,當撥到豆豆電臺時,豆豆電臺就播放歌曲、相聲、講新聞等節目。這樣每天練習,可促使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益處:培養孩子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有表情地講述故事和朗誦。 傳電報 玩法:成人在孩子耳邊講一些有趣的電報內容,如小猴在電燈泡里跳迪斯科;小老鼠打敗了大老虎等。孩子聽后傳給第三個人,第三個人講出電報內容,發電報人進行驗證。如無第三個人,則要求孩子在成人耳邊再復述一遍。 益處: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咕嚕咕嚕 玩法:父母與孩子面對面站立,雙手握空拳、兩拳交錯上下邊繞圈邊念“咕嚕咕嚕1(出示1個手指)”,父母說:“一頭牛”。兩個人再繞圈并念:“咕嚕咕嚕2(出
為了培養孩子的技能,就要給他各式各樣的玩具,看他如何玩耍。對于一歲的孩子,玩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在與玩具的接觸中增長著智慧。 只是,這時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項: (1)所給的玩具必須是能使孩子從中受益的。(2)不要一下子給很多玩具。因為如果給得太多,孩子就會變得不能專心于一事、見異思遷且情緒不安定。(3)母親也應加入孩子的玩耍。如果只把玩具一扔了事,任憑他自己去玩,那么孩子的智力是不會得到順利發展的。 母親把玩具給孩子,讓他擠壓、丟落、滾、滑、扔等。比如扔的時候可以叫他雙手扔或者單手扔。再把軟的、硬的、圓的、平的各種東西給他玩。還可以讓他把羽毛或餐巾紙從手中落下來。 與此同時,請不要忘記對孩子講話。把玩具遞給孩子的時候,讓他做出伸手接的樣子,教給他“給我”;等他拿到時,教他說“謝謝”。然后是母親把玩具從孩子
要想給物體分類,首先要認識事物的特征,對事物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孩子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質的特征。如給孩子看4張圖片,上面分別畫著人、車、馬、虎。要求孩子從這4張圖片中拿出1張和其他3張沒有共同特征的圖片。 有很多孩子沒有拿走“車”,理由是:“人是站著的,車、馬、虎都是趴著的。”或認為“老虎要吃人,留下人、馬、車是因為馬可以拉車,人可以趕車去買東西。”可見孩子對物體的概括水平還不高。“給物體分類”則是發展孩子概括能力,學習分析事物特征的一則游戲。此游戲適合4~5歲孩子。 玩法一: 爸爸媽媽給孩子準備各種日常生活中孩子常見的動物、植物、交通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實物或圖片。 游戲時,爸爸(媽媽)拿出4~5個同類型的實物或圖片,再混入1~2個與前不同類型的實物或
依次說出名稱 把6樣東西按先后次序排列在桌上,讓孩子看上幾十秒鐘,然后遮起,要求孩子憑記憶依次說出這6樣東西的名稱。 顏色 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襪是什么顏色的。如果你也閉上眼睛說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襪的顏色,將會引起孩子對這種游戲的更大興趣。 物品 當著孩子的面把8種不同的小物品分別藏好后,再讓孩子將這些物品一一找出來。 看圖說話 把15張不同內容的圖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會兒,然后蓋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圖片內容盡可能準確地敘述一遍。 “飛機降落” 將一張大紙作為地圖貼在墻上,紙上畫出一大塊地方作為“飛機場”。再用紙做一架“飛機”,寫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圖釘。讓孩子站在離地圖幾步或十幾步遠的地方,先叫他觀察一下地形,然后,蒙上眼睛,讓他走近地
1、過咸食物。 過咸食物不但會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而且還會損傷動脈血管,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造成腦細胞的缺血缺氧,導致記憶力下降、智力遲鈍。人體對食鹽的需要量,成人每天在7克以下,兒童每天在4克以下。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少給孩子吃含鹽較多的食物,如咸菜、榨菜、咸肉、豆瓣醬等。 2、含味精多的食物。 醫學研究表明,孕婦如果在妊娠后期經常吃味精會引起胎兒缺鋅,周歲以內的孩子食用味精過多有引起腦細胞壞死的可能。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成人每天攝入味精量不得超過4克,孕婦和周歲以內的孩子禁食味精。即使孩子大了也盡量少給孩子吃含味精多的食物。 3、含過氧化脂質的食物。 過氧化脂質會導致大腦早衰或癡呆,直接有損于大腦的發育。臘肉、熏魚等曾在油溫200度以上煎炸或長時間曝曬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脂質,父母應少給孩子吃。 4、含鉛食物。 醫學研究表明,鉛會殺
魚類:魚類中富含的蛋白質,如球蛋白、白蛋白、含磷的核蛋白,不飽和脂肪酸、鐵、維生素B12等成分,都是幼兒腦部發育所必需的營養。有專家認為淡水魚所含不飽和脂肪酸沒有海魚高,而且今天中國的淡水魚養殖水域污染較嚴重,因此建議,孩子食用淡水魚和海水魚的比例為1∶2。 蛋類:無論是雞蛋、鴨蛋、鴿蛋,都提倡孩子吃全蛋,蛋類不僅是極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蛋黃中的卵磷脂經吸收后釋放出來的膽堿,能合成乙酰膽堿,乙酰膽堿能顯著改善孩子的記憶力。此外,蛋黃中鐵、磷的含量較高,也有利于孩子的腦發育。 核桃仁:核桃仁能益血補髓、強腎補腦,是強化記憶力和理解力的佳品。父母可以燉核桃粥給孩子吃,也可以將搗碎的核桃仁與黑芝麻攪拌后,做成餡餅或包子給孩子吃。核桃仁含油脂較多,不易消化,一般3~6歲的幼兒每天吃3、4顆大核桃仁就夠了。 杏仁:大顆的甜杏仁有養心、明目、益智的功能,經常服用可讓孩子變聰明。將
① 隨意運動的發展: 其運用大肌肉的控制能力不斷改善,學會運用正確的姿勢跑,并能聽信號改變速度和方向跑,能保持軀體平衡,學會在平行線中間或平衡木上行走。 ②言語發展: 主要發展詞匯量,學會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其語音逐漸正確,詞匯逐漸豐富,4歲兒童掌握600~2000個詞,5歲時為2200~3000個詞,而6歲時為3000~4000個詞,從3歲到6 歲,詞匯量增加了近3倍,詞類漸次增多,語法復雜化,已出現大量的復合句。口語表達能力迅速提高,他們的講話逐漸變得連貫起來,流暢起來,內部語言開始萌芽,內部語言是思考時用的言語,它不是用來同別人交際的,而是對自己發出的言語,學前期出現了出聲的自言自語,他們往往一面做游戲,一面自言自語。 ③感知覺進一步發展: 如5~6歲能以自己為中心辨別左右方位,對顏色的色度開始區別。 ④形象思維和形象記憶的發展: 形象
隨著小兒漸漸長大,玩的花樣也多起來,大人可利用一些形象玩具如玩具娃娃、各種生活用品玩具、各種動物玩具等,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小兒學習語言,認識外界事物,發展具體形象思維、記憶和觀察能力。 大人可利用玩具娃娃及各種生活用品玩具和小兒一起玩一些生活模仿的游戲,娃娃最好選擇抱著適宜、樣式簡單、能隨意穿脫衣服的中型娃娃,可以讓小兒給娃娃喂飯、洗臉、哄娃娃睡覺,學習娃娃衣服、五官的名稱,可以幫娃娃選擇小床、小椅、小碗等生活用品,了解這些生活用品的名稱和用途,發展認識能力,增加詞匯量。 小兒一般比較喜歡形象逼真,有藝術特征的動物玩具,可從中學習動物的名稱和特點,動物叫聲及有關動物的兒歌,可用這類玩具做一些游戲。 如“什么動物不見了?”大人可選擇幾種動物讓小兒認識,然后用布把這些玩具蓋上,趁小兒不注意時,大人偷偷拿掉一個玩具,再掀開布,讓小兒說出那種動物不見了。
2--3歲的寶寶所能理解的數字非常少,所以在此之前應先讓他了解數與對象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讓他知道什么是多,少,大,小,全部和部分,認真地教導寶寶這種概念,打好這種基礎,寶寶往往對數字的理解會改觀,親子園將為年輕的父母親推出兩個培養孩子數字能力的游戲。 游戲一:打電話 電話是寶寶非常喜歡的玩具,用它來玩游戲可以幫助寶寶學習語言。告訴寶寶每只動物的電話號碼,叫他打電話過去,媽媽可以假扮各種動物,跟寶寶在電話上聊天。剛開始先給他一位數或兩位數的電話號碼。 游戲二:舉一反三 對孩子而言,要告訴他們“同樣的數目”這個概念是非常困難的,三歲的孩子雖然已有數的概念,但是還是別勉強他們學習。 當孩子對數的理解能力增強時,媽媽可以示范地說:“這是3,那也是3,兩個是相同的。”不久之后,孩子就能夠自己去數了。
手抄報
作文
古詩大全
科學常識
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