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痛:
大多數慢性胰腺炎的患兒有間歇性的或慢性的腹部疼痛,原因不十分清楚,主要表現在上腹部、季肋部或臍周圍,背部亦有痛感,嘔吐與發熱并不常見。有時疼痛可以持續幾周。疼痛的程度不同,但隨著疾病的發展疼痛可逐步減輕,有些患兒甚至可以完全緩解。
2、吸收障礙和發育不良:
主要是由于餐后腹痛,限制了飲食的攝取使營養供應不足。另外胰腺功能的低下影響了脂肪和蛋白的吸收。脂肪瀉多于蛋白瀉,這是由于疾病早期脂肪酶減少比蛋白酶減少明顯。雖有嚴重脂肪瀉,但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較少見,只有維生素B12的吸收不良比較明顯。血脂和尿氨基酸均增高。
3、糖尿病:
糖代謝的異常是由于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釋放受到損害,此種情況有時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現。糖尿病是青少年熱帶胰腺炎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在鈣化型胰腺炎和酒精型胰腺炎也可見到。胰島細胞損傷致胰島素分泌減少的同時胰島周圍纖維化致循環障礙,使胰島素釋放入血減少。
4、胰腺的惡性腫瘤:
對某些患兒來講,其胰腺癌的發生率有明顯增高,這種危險性的高低隨病因不同而有差異,也有可能是部分小兒慢性胰腺炎的自然轉歸。到目前遺傳性胰腺炎患兒尚無胰腺惡性腫瘤的報道。
5、其他:
小兒慢性胰腺炎伴腹水的情況很少見,伴有胸腔積液就更為少見。有的可因胰酶逸入血液進入皮下,而導致皮下脂肪組織壞死,形成紅斑及結節。有的患兒可出現腹部包塊,可為胰腺的炎性包塊,也可能是假性囊腫或胰腺的良性或惡性腫瘤。
1、淀粉酶測定:
為主要診斷依據,用蘇氏比色法(Somogyi)測定,正常兒均在64單位以下,而急性胰腺炎則高達500單位以上。血清淀粉酶值在發病3h后即可增高,并逐漸上升,24~48h達高峰以后又漸下降。尿淀粉酶也有同樣變化。正常小于64單位,但病后升高較慢,病變緩解后下降的時間比血清淀粉酶遲緩,且受腎功能及尿濃度的影響,故不如血清淀粉酶準確。其他有關急腹癥如腸穿孔、腸梗阻、腸壞死時,淀粉酶也可升高,很少超過300~500單位。
2、血清脂肪酶測定:
于發病24h后始升高,持續高值時較長,可為晚期疾病的診斷方法。正常值為0.5~1U(Comfort)。
3、腹腔穿刺:
嚴重病例有腹膜炎者,難與其他原因所致腹膜炎相鑒別時,如胰腺遭到嚴重破壞、血清淀粉酶反而不增高,此時腹腔液多可行腹腔空刺,根據腹腔滲液的性質(血性、混有脂肪壞死)及淀粉酶增高,有助于診斷。
4、B超檢查:
對水腫型胰腺炎及后期并發胰腺囊腫者確診有價值,前者顯示胰腺明顯增大,后者顯示囊性包塊與胰腺相連。
5、淀粉酶和肌酐清除率比值:
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血肌酐/尿肌酐×100%=正常比值為1%~4%,大于6%提示為急性胰腺炎。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