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吞食異物后,寶寶的呼吸道非常狹窄,而嬰兒的代謝速率高,氧氣需求量大,若氣管被阻,臉部就會發黑,如果不能及時將異物移出,很快就會缺氧,在短時間內寶寶可能就會停止呼吸甚至死亡。若暫時還沒有明顯的異狀,吞食異物的寶寶上呼吸道被鎖住,呼吸時通常會出現咻咻的喘鳴聲
如果發現寶寶長期咳嗽或不明原因有類似氣喘的情形,可帶著寶寶到醫院檢查,確定是否是吞進了異物而造成這種情形
大部分異物都能夠順利通過消化道,最后隨著大便一起排出體外,不必要費勁地取出。不過,如果孩子吞進的東西比較特殊,就要想辦法取出來了,比如:
1、如果孩子吞進的是尖銳的異物(如針、鐵絲),要立即到醫院去處理;
2、如果孩子吃了金屬性異物(如硬幣),要到醫院做腹部透視,看看異物位于什么部位。如果異物大于5厘米,或形狀特殊(如有角、刺),就很難通過食道或胃腸道,有可能嵌頓在胃腸道的某一部位,而不能從大便排出,必要時要考慮用胃鏡或手術方法取出異物;
3、直徑大于2.5厘米的較大異物,如大一點的硬幣、瓶蓋等,或雖體積不大但很尖銳的圖釘之類異物,一般很難由胃進入腸道自行排出,應立即請醫生取出異物,因為異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可能壓迫和刺激胃腸黏膜,引發潰瘍或穿孔等并發癥;
4、若吞入電池等有毒、有害物品時,應請醫生盡早取出。因為電池的危險性很大:電池在體內停留1個小時,就會破壞消化道黏膜;停留8個小時,就會引起消化道穿孔。另外,鋒利的異物或者體積大于2.5厘米的異物,都必須取出來。
寶寶吞食異物,有些慣用的急救方法是錯誤的。比如有的家長會使勁拍孩子后背,還有的會把手伸進孩子嘴里,甚至伸進咽喉部位,這樣可能把異物推到更深部位。此外,也不主張催吐,以防異物誤吸入氣管。
寶寶誤吞異物,最好還是送醫檢查,最好帶孩子到最近的醫院拍一個正面和側面的片子,讓醫生來判斷異物在哪里,是不是要取出異物,這樣也可以及時做好處理,讓家長安心。
并且現在大醫院通常采用內窺鏡將異物取出來,它可以不用開刀直接取出異物,減少了孩子的痛苦。只有在無法使用內窺鏡的情況下,才考慮用手術的方法取出異物,比如異物掉到氣管里,或者異物因為邊緣不規則、很鋒利,已經傷害到了孩子的食道黏膜等。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通常只有1%的可能。
寶寶平日愛玩,愛鬧,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日常小事就不必擔心寶寶誤吞異物了:
1、3歲以下孩子盡量勿食花生、瓜子等堅果類食品。因為2歲以前的寶寶牙齒并未長齊,同時喉頭的保護性反射尚未健全,堅果類食品容易導致小寶寶呼吸道危害;
2、孩子在玩耍時不要進食。尤其是傳統家庭的家長習慣在飯點追著孩子喂食,容易導致孩子在興奮之時食物不經完全咀嚼便吞入呼吸道,造成氣道堵噎;
3、不要讓孩子養成嘴里含著小物件的習慣。把東西塞進嘴里是小嬰兒與生俱來的本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沒有家長的正確引導,孩子在幼年階段依然會保持把東西往嘴里放的習慣,或者含著玩,這類行為都可能會導致異物進入呼吸道。
4、檢查嬰兒活動的范圍內是否安全,如是否有錢幣、圖釘、小紐扣以及玩具上的小部件是否容易掉落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