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外來的刺激能引起做夢,來自身體內部的刺激也能產生夢。一般來說,做夢不會影響健康。但是,有些孩子常會出現夜間驚恐的現象,弄得爸爸媽媽束手無策。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要分析孩子白天有無受過什么刺激或身體有什么不適的地方,最近一段時間是否經常這樣,作出判斷后再作處理。 出現夜間驚恐現象的原因一般有: 1.孩子在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恐怖的故事,成人的責備和打罵等等。 2.身體內部的刺激,如有疾病(疾病會引起人體組織內生理的改變,會破壞體內血清促進素的平衡)。這種白天大腦無暇顧及的初起疾病的微弱信息在睡夢中能反映出來,如肺部疾病患者常夢到負重運行,胸部受壓,被人扼住脖子而感到窒息等。做噩夢者往往心中恐懼,呼喊不出而突然驚醒
寶寶其實也像大人一樣,晚上同樣會做夢,在夢中有時會笑有時會哭,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有的新媽媽卻很擔心,怕是由什么病所引起的。這里,我們從幸孕280論壇的“專家在線”欄目整理出相關資料,供廣大網友參考。 小孩晚上會做夢嗎? 我家寶寶昨天半夜是在睡夢中哭醒的,已經有兩次是這樣的現象了。 請問一下小孩晚上會做夢啊,還是被嚇的,如果是的我要做些什么呢? 專家解答: 您好,請您久等了。不用太擔心,寶寶也會做夢,好的壞的都會做,這點很正常。 夢中哭醒的原因很多,多半是由于夢到不好的東西造成的,白天切記不要讓寶寶玩的太瘋,因為寶寶白天活動太投入,神經就會過于興奮,自身的調節能力又不完善。容易引起做噩夢,說夢話等癥狀。 另外一點媽媽們記住,白天一定不能讓寶寶受到驚嚇,和寶寶說話時要溫和。還有
“春天,百畝林里有很多的三葉草,小熊和小豬想找四片葉子的三葉草,找了好久也沒發現,小熊有點煩了,他對小豬說:我的肚子咕咕叫了,我們還是先吃點蜂蜜吧。小豬說:好吧。他倆就坐下來吃蜂蜜了……”恬恬媽媽走進女兒房間時,恬恬手里拿著一本《小熊維尼畫冊》,背對著房門自言自語,但她講的絕不是書里的內容,而是根據書中的人物,自己編的故事,她很擅長于此。聽到媽媽進來,恬恬戛然而止,不好意思地說:“媽媽你別聽!” 其實,媽媽經常鼓勵恬恬自己講故事,可她為什么不愿意讓別人聽呢?不僅如此,幼兒園老師也不止一次地說,恬恬在班里也不肯主動舉手發言,老師越是用目光暗示,她越是把頭埋得更低。萬不得以非說不可的時候,一定是面紅耳赤、結結巴巴、虎頭蛇尾般地草草結束趕緊落座,其實那些簡單的問題她知道得一清二楚。 專家建議恬恬媽媽,最好回想一下,自己過去
二、幫助家長從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現象的幾個方面來分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導家長對幼兒認知培養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幼兒健康的認識心理表現為他們是以好奇的眼光,快樂的心境去不斷地接觸周圍世界,不斷主動去適應生活的過程。但如果3-4歲幼兒經常表現出沒有明顯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不活潑好動,遇事默然視之,也就是達不到上述的一些認識發展指標,則可認為認識心理不夠健康。 對于這類幼兒,家長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培養幼兒認識的興趣。 (1)護好孩子的感覺生理器官:眼、鼻、耳、手、口等。用豐富多樣的方式訓練器官的感受性,使其靈活敏捷。如:用色彩鮮艷的蠟筆與幼兒玩色;用筷子敲擊各種器皿,讓幼兒聽音辨色;為幼兒自制各種拼圖形的玩具,讓幼兒填拼各種三角形、圓形、方形,從而認識掌握這些圖形;與幼兒一起
孩子“犟嘴”,家長往往很生氣,認為孩子不服教導,不尊重大人。許多家長還會因此天大罵訓斥孩子。其實,孩子“犟嘴”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家長應當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準“癥結”,對孩子實行有效的教育。 有時因為大人的批評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孩子“犟嘴”的。這是孩子為澄清事實而進行的“自我辯”。這時候,家長應該耐心聽取孩子的辯解,并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予以表達。試想,這種尊重事實、不向權威屈服的品質,不正是我們大人所贊譽和追求的嗎?怎么當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時,我們反而受不了了呢? 有時,孩子是為了掩蓋過失而“犟嘴”的。在我們已經清楚地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往往很難容忍孩子的這種“犟嘴”。有許多家長在這時往往會以拳頭代替教育。因為在家長看來,
1歲以前,兒子果果一直溫順、乖巧。可一到3歲,他好像變了個人似的,特別叛逆、易怒,動輒大哭大鬧,令人頭疼不已。對于兒子的壞脾氣,我最開始采取的辦法跟大多數媽媽差不多:喝斥、體罰,甚至“關禁閉”。可是果果的壞脾氣竟越來越大。 我翻閱了很多育兒方面的書籍,了解到果果正處于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在此期間,他的自我意識開始慢慢形成,一方面急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愿,一方面尚沒有足夠的自制力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專家建議,在此期間別一味壓制寶寶,要試著從寶寶的角度來看問題,耐心幫助他平穩渡過這一時期。這樣每個“叛逆寶寶”都會變成“快樂寶寶”,而“煩惱爸媽”自然也就成了“開心爸媽”! 理解寶寶的感受 我不再把自己放在寶寶的對立面,而是學著站在寶寶的立場用心去體會他的感受。 一天我們帶果果去游樂場玩,按計劃玩兩個小時,可到了要走的時候果果無論如何也不肯
21世紀將是一個發展迅速的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這重要的歷史階段,如果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棟梁,也是對人類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是,現在不少的家長,付出的努力,往往和效果不成正比。常聽到不少人說:現 在的事真怪了!為了孩子的成長,老師急病了,家長急瘋了,唯獨孩子自己反而不著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家長不僅對未來的社會的需要不了解,不善于抓住培養孩子的關鍵內容,尤其是培養的方法不恰當。 后來,我們注意到,也有的孩子雖然年齡不大,但是比較自覺。早上,自己按時起床,洗漱的同時,捎帶手還能把全家的早點熱了;放學回家,自己抓緊時間完成作業……于是,我們經常注意向這些家長請教,時間長了,發現這些家長共同的
(二)中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導家長對幼兒認知培養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對中班幼兒感知覺培養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兒的家長同樣應保護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識的訓練幼兒視覺、觸摸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 ★可有意識、有計劃地訓練幼兒的聽力,平時要定期測量幼兒聽力情況,及早治療和防范。 ★讓孩子逐步辨認:紅、黃、橙、綠、天藍、藍、紫等色,并逐步按名稱選色及按色講名稱。 ★教孩子用手摸,辨別物體的粗細、軟硬、輕重、粗糙、光滑。 ★用捉迷藏或找物的游戲培養孩子逐漸辨別上下、前后、左右。如用同類物體擺成不同的空間位置,讓幼兒指出方位。又如用娃娃擺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等。 ★家長可以通過帶領孩子做一些觀察記錄來培養孩子的時間知覺。如帶孩子觀察母雞→生蛋→孵小雞→母雞帶小雞的圖片,并講出先后順序。還可以通過故事、童話等幫助幼兒掌握“從前”、“很
自閉癥兒童是天生的嗎 有可能是天生的。天生的自閉癥是因為遺傳因素,是患兒的生理因素所形成的。 雖然以前曾有研究者表示自閉癥跟父母對孩子冷漠有一定的關系,不過如今已經肯定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經研究表明,大部分自閉癥的兒童的兄弟姐妹都有非常高的機率會患上自閉癥,所以自閉癥這種疾病是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的,但是具體的遺傳方式還不是很清楚。 兒童自閉癥能治愈嗎 自閉癥是很難自愈的,但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治療、訓練,逐漸改善孩子的狀況,讓孩子盡早融入社會! 一般來說兒童孤獨癥的黃金治療期是3-6歲,如果小孩錯過黃金治療時機,不論如何治療,其智力和行為只能停留在幼兒時期,但治療不及時,甚至會導致孩子終生殘疾,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 兒童自閉癥什么癥狀表現形式 刻板行為 對親人
您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時常會感到“牛頭不對馬嘴”,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他卻不領情;想說點知心話,卻發現孩子心不在焉……其實,孩子在與家長溝通時是有選擇性的,如果您無法開啟他的心扉,自然也就無法正確地與他進行交流,好話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關心話語:簡練說 場景與假設 1.您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樂樂,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難,記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您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 2.您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她擦汗邊關切地問:“苗苗,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嗎?”結果,女兒給您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 事實與結果 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您越來越無法理解
“現在,我們談一下麻子小朋友的名字。”這是東京新宿一家幼兒園正在給當月出生的小朋友過生日。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認識生命的重要,懂得生命的誕生和成長的喜悅。 一位名叫葛西的老師說:“如果孩子們學會了尊重生命的話,在高中或初中時就不會傷害他人和自己了。”不少人感到困惑,對幼兒進行性教育是否有必要,實際上,性教育必須從幼兒開始,打下一定的基礎,才能使得小學、中學階段的性教育能順利進行。一位幼兒園園長說:“幼兒園是培養孩子尊重生命意識萌芽的絕好機會,在觀察動植物、過生日等活動中,孩子們能學到很多東西。在這個時期,如果家長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采取斥責或欺騙的方式的話,將給孩子心理發展投下陰影。 性的自我認識:男孩?女孩? 女孩子們紛紛換上做體操穿的短褲,其中一個男孩也換上了女孩子穿的短褲,他還排在女孩子的隊伍里。性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性自認,就是要使
7大幫助處理孩子受性侵犯 作為父母親,當孩子告訴你受到性侵犯時,你最重要的責任是:相信、打消疑慮和保護你的孩子。 應該采取下列步驟: ①讓孩子相信你 你愿意他(她)告訴你,對他(她)告訴你有關性侵犯的事情是多么的困難這件事情表示理解。 ②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并讓你的孩子放心,受到性侵犯并不是他(她)的錯。雖然孩子可能感到有責任和應該受到指責,但性侵犯不是受害者的錯,即使他(她)對性侵犯沒能說“不”或沒有立即告訴父母親。你可以說“這不是你的錯!某某讓你那樣做是錯誤的。” ③讓他(她)知道告訴你性侵犯,他(她)會得到幫助,正因為他(她)告訴了你,才使你能夠想辦法來保護他(她),使他(她)免受進一步的傷害 讓你的孩子知道,可以做些事情,幫助他(她)擺脫這件事情給他(她)帶來的不快。你可以說“我會盡我所能確保這件事情不再發生。
一、夢是孩子情緒的反映 一歲的孩子雖不善表達夢境,但是他們會做夢,當孩子接近兩歲時,他就可以用語言來講述對夢的回憶。幼兒做夢的內容并不復雜,白天受驚嚇、被責罵、嚴厲的管教、突發意外等,到睡覺時便容易有做惡夢的現象。 無論是好夢還是惡夢,它都是為兒童設計一個允許表現和虛擬的舞臺,去做他在現實生活中不敢、不做、不行做的事情。總之,夢是一種心理緩和劑,安全閥。 美國一位專攻睡眠方面的專家佩杰博士指出,受恐怖夜夢所影響的孩子,約占1——4%,發生在4到12歲。但若是持續性的惡夢,特別是孩子醒來之后仍長時間感到驚慌,恐懼,害怕,便是孩子承受過多壓力的信號,父母最需要做的是鼓勵孩子將夢境講述出來,就會發現影響他情緒的重要線索。 二、學會傾聽孩子的惡夢 佩杰博士解釋:讓孩子安心、以及
孩子笑得越早,聰明的可能性就越大。盡管這不是完全可信的跡象,但它是個象征。很早就開始笑的嬰兒常常會成為聰明活潑的兒童。 非常聰明的兒童在出生時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盡然。理由是:大一些的健康的嬰兒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懷孕時得到良好營養和關照的母親生的。這些母親也更可能在家中給予她們的寶寶最好的教育和幫助,這在后來的智力測驗中會表現出來。較重的嬰兒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優勢,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例如,他們每次可以吃更多的食物,因而不需頻繁地喂養,可以把精力轉向更多的智力活動方面。此外,父母因不必忙于給孩子喂食和清洗,會認為孩子可能是社會型的人,于是就可以對他采取不同的做法。因此,從一出生起,與較輕的孩子相比,較重、較吸引人的孩子可能會發現他
0-6歲的幼兒并不真正理解大人的世界,擁有奇怪、復雜甚至是過分成人化的行為,也并不代表他們提早擁有了成人的性意識,他們的行為及語言只不過是對大人的一種模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年輕的父母應該區別孩子身體上的性早熟與由于模仿而來的“性”意識。其實,性早熟畢竟是少數,家長如果把孩子的模仿行為,當成是性早熟而加以恐嚇、訓斥,將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不良影響。 案例一: 小健上幼兒園中班,今年才4歲,可現在總是把“老公”、“老婆”掛在嘴上,小小年紀便已懂得“談情說愛”。有一天,小健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約小雪跳舞,可是她不愿意,還說她喜歡班里的另一個男生,對我沒興趣。”小健還緊張地問媽媽,怎么可以讓女孩子喜歡。 李季點評:中班男女孩子的“夫妻相稱”和“談情說愛”,雖然有朦朧的性意識的萌芽的成分,主要是一種同伴之間喜歡的情緒和友好的行
當孩子看到父母做愛的時候,父母會有什么反應呢?我們的父母可能會斥責孩子,“警告”孩子不許隨便進入父母房間,也不許對別人說;或者對孩子的好奇問題避而不答。 瑞典:瑞典的孩子就比我們的孩子幸運些,因為他們的父母絕對不會嚴厲地對待他們。 瑞典是性開放程度很高的國家,其父母也很早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他們親昵或性生活時被小家伙瞧見了,會十分坦然,一點兒也沒有驚慌失措,他們會輕松地告訴孩子,我們也在玩呀,就像你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不過我們是大人的玩法,你們是小孩子的玩法。孩子聽了,立即恢復了輕松,自己玩去了。 法國:講究浪漫的法國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青少年懂得男女兩性的差別、人的發育和成熟以及妊娠分娩等生理科學知識,而且還要他們知道生命的可貴和男女友愛的重要性。在街頭碰到一對青年戀人忘情接吻時,大人會停下來,向孩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對孩子說過“狠話”,專家認為這比體罰的后果還要嚴重。“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恐嚇、冷落孩子。每當孩子調皮或犯錯誤時,家長 都會不自覺地用諸如“不要你了”等話恐嚇孩子,讓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響:膽小恐懼以及發育不良容易使幼兒情緒不穩定,產生緊張、焦慮、抑郁、敏感、膽小、恐懼等反應,甚至有可能導致發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經衰弱、偏執、強迫等癥狀。 對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很多家長追求完美,忽視孩子的努力,僅僅因為孩子沒達到“最佳”或“理想”標準,就抹煞其成績。 不良影響: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把外界的評價轉為自我評價,長期對孩子持否定評價,會影響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并失去信心。 夸張歪曲
問:我們幼兒園有些小朋友特別愛告狀,有時兩個小朋友發生糾紛,兩個人都向老師訴說對方的不是。請問,孩子們為什么愛告狀?教師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的告狀呢? 答:幼兒愛告狀,有的家長和老師為此發愁,是不是孩子思想品德不好?其實幼兒的告狀和我們大人所講意義上的告狀是有區別的,更沒有“告發”的意思。 孩子既然找老師告狀,說明他們缺乏道德評價的獨立能力,也說明是對教師的一種信賴。案件“如何”“裁決”,基本上是依老師的評價為轉移的,老師如果是表揚或批評了他,他也能夠欣然接受;老師如果是表揚或批評了別人,他也不會有什么“異議”。 正因為這樣,教師對“告”上來的事情或是對“告狀”雙方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的“判決”應該是嚴肅、認真、客觀、準確的。如果教師應付了事或各打五十大板,就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兒童道德評價能力的提高性。在大人眼里的一樁小事,卻有可能
曾有一位母親咨詢過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兒子馬上就要七歲了,可他偏對我的內衣褲有濃厚的興趣,總是關上門來偷偷地穿,要同時穿上好幾條,我不知怎樣引導他才好,我兒子的心理沒事吧? 孩子從幼兒起便會對性感興趣,也就是說性欲自嬰幼兒起就存在了,當然這種性欲與成人的性欲不一樣。 比如有很多小孩不到1歲就愛用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這就是因為他在偶而碰到生殖器時給他帶來了與觸摸身體其他部位不同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會讓他覺得舒服。所以有些兒童對女性的衣物或腿、腳等那些經常暴露的部位感興趣就不奇怪了,特別是它們的光鮮顏色、形態、線條、光潔的皮膚或尼龍襪的觸覺與視覺效應都會令他們激動。 那么除了這些后天環境的影響,有沒有先天因素的作用
寶寶是故意說謊嗎? 小班一個寶寶叫俊俊,周五被媽媽接回家以后,他舉著自己的右手食指說:“媽媽,手疼。”媽媽問:“你碰到哪里了?”“沒有,飯燙的。”媽媽一聽是飯燙的,心里就對幼兒園有意見了。“那你在幼兒園疼嗎?”寶寶說:“疼。”既然孩子在幼兒園被燙著了,剛才老師為什么不說一聲呢?偶爾出點差錯,做家長的也不會過分追究老師的責任,但是這樣故意掩蓋自己工作中的失誤,對孩子也太不負責任了。 周一,媽媽把俊俊送到幼兒園的時候,對老師說了事情的經過,言語中表露出了不滿情緒。老師覺得很納悶,幼兒園里的飯向來溫度適宜,不可能讓孩子產生“燙”的感覺,于是就把孩子帶到醫務室。保健大夫可是“火眼金睛”,發現孩子手指頭上扎了個細小的刺兒。這下媽媽感覺挺不好意思的,不停地向老師道歉。 寶寶的手明明不是飯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