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滿地跑的時候,有時難免會跌跤。
即使只是皮外傷,爸媽們都已經急得暈頭轉向,如果突然發現孩子的牙齒少了半截甚至門牙不見了,還不得開啟雷達,滿地找牙?
國際牙外傷協會的《牙外傷臨床指南》指出,在就診的各類外傷中,口腔的外傷占到 5%,而發生在學前班兒童的各類外傷中,有 18% 是發生在口腔中,包括最常見的頜面部損傷以及牙外傷。
「牙齒掉了」指的是牙齒完全發生了撕脫,從牙槽窩內完整脫離下來。
這是牙外傷中最為嚴重的情況,但并不少見,大約占到了牙外傷案例的十分之一。
發生這種情況后,采取合適的應急措施以及治療手段非常重要,關系到掉落的牙齒能不能重新恢復功能。
一個牙齒完整地脫落下來,所有人都希望能把它重新安放回到原來的位置,牙醫們也希望如此。當然,這里包含了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去醫院前,你可以做的首先,爸媽們要確定孩子磕掉的牙齒是不是恒牙,如果是乳牙,那就沒有必要也不應該進行牙再植的治療。
要是「熊孩子」正好在換牙齒的年齡,而原先的乳牙正搖搖欲墜,「啪嗒」一跤,乳牙摔落了,那就恭喜小朋友啦!自己解決問題了,不用再跑到醫院里去拔牙。
如果確認掉的牙齒是一個恒牙,要是沒法確定也可以先按以下步驟進行準備:
找到牙齒,不要觸碰牙根:要輕輕撿起,拿著白色的牙冠部位,千萬注意不要碰到紅色的牙根部位;
如果牙齒比較臟,用流動的冷水沖洗 10 秒鐘左右。如果孩子配合,就重新放 / 塞回牙槽窩;并且找干凈的手帕、紗布讓孩子咬住保持固定;
如果做不到第 3 步,就把牙齒沖洗后浸入生理鹽水、牛奶等介質,如果孩子能配合,甚至可以含在孩子的口腔里,建議含在下后牙與頰粘膜之間的空隙中。但是注意不要把牙齒浸在水中;
非常重要的一步,趕緊找到能夠進行牙科處理的附近的醫院、診所就診。
通常醫生會先進行一些常規的問診及檢查,包括詢問孩子的基本情況、牙齒脫落的時間、原因、就診之前的簡單處理,并給予 X 片、相關牙齒活力測定等。
不要覺得醫生不趕緊給孩子把牙安回去還讓做各種檢查是在耽誤事兒,這些必要的檢查對后續的治療可是非常有用的。
接下來的專業處置,牙醫通常會先判斷脫落的恒牙是否已經發育成熟。考慮到非常多的孩子其實剛剛才換了新牙齒——我們稱之為「年輕恒牙」,與大人的成熟恒牙是略有不同的。
處理步驟:
如果牙齒是保存在鹽水、牛奶中一起來就診的,醫生會對牙根、根尖孔表面進行清潔消毒;并且仔細檢查牙槽窩,復位折斷的牙槽骨后,再將牙齒重新植回牙槽窩。后續操作與已經裝好過來就診的類似。
如果是成人的成熟恒牙,在拆去夾板之前,應早期進行患牙的根管治療。因為已經發育成熟的恒牙脫落之后牙髓斷裂,基本沒有成活的可能。
但是,孩子的年輕恒牙因為牙髓發育尚未完全,有的牙根根尖孔還未閉合,血運豐富,活力旺盛,非常有可能恢復一個牙齒全部的功能,就不需要先進行根管治療。而是應該定期對這顆牙進行檢查,一旦出現了牙髓壞死的癥狀,再進行根管治療也不遲。
需要注意的是,在醫生處理過之后,要注意給孩子吃軟食,保持口腔衛生,正確刷牙、使用漱口水。
▲
最好的結果,恢復一口好牙
最好的結果與最壞的結果當醫生和病人都盡了最大努力,牙齒很有希望完全康復,也就是牙齒不痛,保持和正常牙一樣的生理動度,影像學也看不到到牙根異常的表現。
但任何操作不當,都可能出現不盡如人意的結果。甚至一切按部就班,結果也不一定就能令人滿意。
如果牙齒脫落后在口腔外干燥情況下長于 60 分鐘,牙根表面的牙周膜就可能會壞死。這個時后再治療可能就只能達到讓牙齒和牙槽骨骨性粘連(沒有任何動度)的程度,而且也可能會發生牙根的吸收(牙根變短)。
其他可能的不良預后還有:牙齒疼痛、松動、或者由于骨性愈合造成的牙齒「紋絲不動」、影像學表現出根尖炎癥,以及牙根吸收而變短等。
所以,一旦發生意外,找到牙齒后要當機立斷,正確處置,千萬不要自以為干凈拿衛生紙包起來。
不過其實,教孩子小心走路別跌跤才是王道啊!
怎么維護寶寶的口腔健康?來問這些兒童牙科醫生吧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