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 個月共354天或355天,比一個回歸年的天數少11天左右,3年左右下來,就少了1個多月。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采用增加“閏月”的辦法。農歷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因而,農歷的閏年就有了13個月。由于地球位于近日點及其運動速度的不同,冬季設置閏月的可能性很小,農歷三、四、五、六、七月,閏月設置較多。
閏月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漢歷(民間亦稱農歷)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為了協調回歸年與漢歷年的矛盾,防止漢歷年月與回歸年及四季脫節,每2至3年置1閏,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閏的閏周,到唐代的《麟德歷》時廢除了固定閏周,采用無節令月置閏,因此是該閏時置閏)。有時,閏月也指公歷的閏年中包含閏日的月份(即公歷閏年的2月)。
1.以月相定日序
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么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為小月。
2.以中氣定月序
首先,以歷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歷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歷月輪轉之后,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歷日為幾月即為閏幾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閏月出現在舊歷十月之后,因而叫它“閏十月”。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歷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