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部分奶企搶占嬰幼兒“第一口奶”市場的傳聞甚囂塵上。對此,記者專門采訪了幾位濟南兒保醫生。在醫生們看來,孩子喝奶粉后不愿再吃母乳與其說是“奶粉依賴”,不如說是“奶瓶依賴”。有醫生指出,孩子吃奶粉后之所以不再吃母乳,是因奶嘴更容易吸吮,讓新生兒產生惰性心理,而不再愿用“吃奶的力氣”吸吮母乳。
觀察:半數媽媽給孩子喂奶粉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省城數家醫院的產科病房,發現很多新生兒媽媽的床頭柜上擺有奶粉和奶瓶,該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
在省立醫院,記者詢問一位新生兒媽媽的陪護家屬,孩子剛剛出生3天。“奶粉不是醫生推薦我們買的,而是媽媽的母乳不夠,孩子一直餓得哭,沒辦法只能給孩子買來奶粉喝。”這名家屬說,孩子一邊吃母乳,一邊喝奶粉,但已經發現孩子吃母乳時很不配合,總是扭頭不吃,哭得很厲害,家長無奈只能加大奶粉量。
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孕婦學校講師趙藝敏告訴記者,孩子吃奶粉后就不再吃母乳,并不是奶粉本身導致的,而是由奶瓶引起。在臨床上,研究人員就發現很多新生兒在喝了十幾天奶粉后,再換母乳就不習慣了。“其實,如果單論味道,奶粉和母乳間的轉換還是很容易的,奶粉并不會造成口感的依賴。
吸吮動作是嬰兒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因此,在嬰兒剛降生的一兩個小時里,醫生會馬上將新生兒放在媽媽的身上,讓母嬰及時進行早期接觸。但如果新生兒在出生的頭幾天就接觸奶瓶,孩子不費什么力氣就可以吸到里面的奶,就容易形成‘奶頭錯覺’,從而拒絕費力地進行母乳吸吮。”趙藝敏說。
因為早已認識到“奶瓶依賴”對新生兒造成的影響,濟南市婦幼保健院采用“輔助加奶器”代替奶瓶,讓新生兒在得到奶粉補充的同時,又不易產生“奶瓶依賴”,而在媽媽母乳充足后出現不吃母乳的情況。
醫生:嬰兒“奶瓶依賴”有負面影響
省千佛山醫院營養科副主任程振倩也認同“奶瓶依賴”的說法。但她強調,“奶瓶依賴”的形成也有奶粉商過度渲染奶粉好處的原因。“其實新生兒的胃容量只有玻璃彈珠一樣大,新生媽媽只喂母乳是可以滿足孩子需求的。但媽媽們總認為母乳不夠,而一開始就給孩子喂奶粉,還有醫護人員建議新媽媽添加奶粉,逐漸造成了新生兒對奶瓶的依賴。”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