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的家鄉(xiāng)在陜西。陜西人如今扔把春節(jié)叫做“過年”,并流傳下來一個關(guān)于過年的傳說——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dāng)寒冬將去新春將來的夜晚,便出來食人,使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斗中,發(fā)現(xiàn)這種兇殘的野獸最怕火光和響聲,于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xiàn)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jié)。年一見熊熊的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得無影無蹤。后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貼對聯(lián)、放爆竹的風(fēng)俗習(xí)慣。
年味最濃的就是放鞭炮了。新年的鐘聲一響,整個夜晚都成了煙花爆竹的世界。大家說,過年不放鞭炮,等于沒有過年。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就放鞭炮——當(dāng)然,我是經(jīng)常有空的。我們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劃火柴一樣的擦炮,摔在地上就爆炸的摔炮,還有點著像火箭一樣飛上天空的沖天炮;晚上,我們就放煙花,放禮花彈。“滿天星”、“沖天炮”……各個村莊的上空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煙花,耳朵里傳來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渲染著新年的氛圍。
——這就是家鄉(xiāng)的年味兒!
一輛輛摩托車、小汽車載著歸家的人們,還有那大包小包的年貨,也載著人們的期盼回家了!通向細長隧道的巷道,一對對春聯(lián)喜氣十足,趣味橫生,一個個“福”字剛勁有力,金光燦燦,一輛輛車上走出了滿面春風(fēng)的兒女;一扇扇門前站著神采奕奕的父母。樓滿了,一間間屋里飄出歡聲笑語;路窄了,占道的是絲絲縷縷扯不斷的親情。
——這就是家鄉(xiāng)的年味兒!
年味最濃是子夜。家家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家人歡聚一堂,各種小菜擺滿飯桌,,一家人開懷暢飲,共敘親情,說著吉祥祝福的話語,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既有了口福,填飽了肚子,還溫暖了心坎。
——這就是家鄉(xiāng)的年味兒!
心思涌動,歡歌飛揚,這就是家鄉(xiāng)的年味兒!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臨近臘月,故鄉(xiāng)那股濃濃的年味已經(jīng)隨著冬天那一陣陣凜冽的寒風(fēng)緩緩向我們飄來。剛進臘月,每村每家每戶都被渲染上了年味,必須在這段時間里殺豬。這殺豬啊,是把一頭已經(jīng)挑選好的豬,一個人拽著它的尾巴,兩個人拽著它的耳朵,往一個專制木板一放,一刀結(jié)束了它可憐的生命,只聽見一聲撕心裂肺的叫聲,然后再燒一大盆熱水,把這豬往熱水里一放,再經(jīng)過去毛等等,一分割也就完工了。
到了臘八那天,家家的家庭主婦天還沒亮就起來,為著早上這一碗碗美味的臘八粥做準(zhǔn)備工作了。臘八粥就是用各種米、各種豆、各種干果熬制而成的,不過多久,一碗美味的臘八粥就出爐了。
在臘月二十三,差不多就是春節(jié)的前奏。這天一家人也要一起吃一頓飯,互相說說話,聊聊天,從這以后,全市戒備,大人們開始為辦年貨而操心了,而小孩子們也開始為壓歲錢能收多少而擔(dān)心了。在過年前家里必須要經(jīng)過一次大掃除,意味著除去這一年中不順心的事,還要把家里的各種東西給擺出來。
到了除夕夜,家家都得團聚到一起,美滋滋的吃一個團圓飯。桌子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食物,什么牛肉、土豆、青菜、蘿卜樣樣都有,平時見到土豆真是直流口水,可這過年期間它卻不怎么感冒,沒有任食欲,這可能就是大人常說的年飽吧。在團圓飯中最重要的就是魚,它預(yù)示著年年有余。這魚頭一定要對著長者,大人們喝點酒,這小孩子也可以喝喝自己心愛的飲料,大家互相說著祝福的話語,其樂融融,到處都有濃郁的香味,最重要的就是看春晚了。天剛黑,鞭炮聲便響個不停,在除夕夜的十二點左右,家家戶戶都燃放鞭炮,大家都祈禱新的一年自己能紅紅火火。那一夜整城幾乎徹夜未眠,一直響到接近凌晨。
恐怕是許多人過年時的感覺。不必說有著傳統(tǒng)過年記憶的老人們,連才上小學(xué)的小表弟,都一臉無聊地說,過年就剩了兩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壓歲錢。看來,年味兒還真是淡了。
有人說,過年最大的主題是團圓,這話沒錯。春節(jié)期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喝杯團圓酒,談?wù)劰ぷ鞯氖虑椋牧纳畹臒溃w會著家的溫馨,親情的溫暖,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節(jié)畢竟是春節(jié),如果僅此而已的話,和一般的節(jié)假日也就沒啥區(qū)別了。過年,要過出年味兒來才好。
年是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它是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積淀。爺爺說,以前過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習(xí)俗,一進臘月,各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初八吃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準(zhǔn)備果品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掃塵日,全家大掃除,還要在床腳點燈,驅(qū)鬼辟邪。年三十,講究就更多了,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靈,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jié),鬧完花燈,年才算過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傳統(tǒng)習(xí)俗似乎已經(jīng)成了遙遠的回憶,帶點年味兒的活動似乎只剩下了貼個春聯(lián),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兒好像只有跟著旅游團到遙遠封閉的鄉(xiāng)村才能看得到。
過年是一種文化,年味兒需要載體。當(dāng)以前只有在過年才能吃到的年貨現(xiàn)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積如山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文化層面的年、民俗意義的年。迎來送往、喝酒聚會的間隙,可以去聽聽家鄉(xiāng)戲,看看大秧歌;興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筆來試著寫幾副春聯(lián),跟老人們學(xué)學(xué)剪紙,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爐旁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覺到年味兒正一點點地從老人臉上的皺紋里,從噼啪作響的灶火中滲透出來,洋溢在你的周圍——那就是過年的感覺。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