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游記》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所著的長篇科幻小說。該書于1864年10月25日首次出版。
《地心游記》是作者長篇科幻小說集“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漫游”的其中一部。小說講的是一個堅定果敢,具有獻身精神的科學探險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兒阿克賽和向導漢恩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經過整整三個月的艱辛跋涉,進行科學探險的故事。
在小說中,凡爾納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巧妙地穿插在小說的情節及對人物的刻畫上,在向讀者描述一個神奇的地下世界的同時,展示了曲折生動、饒有趣味的情節。
內容簡介
1863年5月24日,黎登布洛克(Lidenbrock,又譯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里偶然發現一張羊皮紙,他從這張羊皮紙上的字里行間得到了啟示:前人阿爾納·薩科努塞姆(Arne Saknussemm)曾到地心旅行。黎登布洛克教授決定也作同樣的旅行。他在1863年5月27日帶了侄子阿克塞爾(Axel)以及足夠的糧食、儀器和武器等,由漢堡出發,到了冰島又請一位向導漢恩斯(Hans)隨行。他們三人按照前人的指行,由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下降,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歷盡缺水、迷路、暴風雨等艱難險阻,最后由于巖流的沖擊,又從地中海里面西西里北部的斯多倫波利島上的一個火山口回到了地面。全書以緊湊的筆法記載了旅途上的艱險經歷和地下的種種奇觀。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該書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說,但它的誕生是和當時的歷史、社會背景分不開的。一方面,歐洲殖民者出于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國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險狂熱,在短短的時間里,他們相繼征服了尼羅河的源頭、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陸、南北兩極,地球上人跡未至之處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特別是考古學和地質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地心游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創作歷程
1863年9月,凡爾納搬進了巴黎郊區奧特伊爾噴泉街19號的一幢體面的房子,這是他開始發跡的征兆。
凡爾納在創作《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的同時,又開始探索另一個純幻想領域,那就是深入地球的旅行。他的這個想法來源于他在1863年冬天結識的一個朋友——查理士,賽恩特·克萊爾·德維爾。
德維爾是一位地理學家,他到過許多火山去探險。他是一位性格暴烈、風風火火的人,是個十足的火山狂,別看他身材不高,身體又十分單薄,讓人覺得他只是個硬朗而又文靜的學者,但他一旦談到火山,便忘卻了自我,他眉飛色舞,滔滔不絕,誰都會為他講述的種種不同的火山噴發時的那種壯觀的景色而著迷。德維爾還向他講解了火山噴發的原理,多年來一直從事著火山的研究,去過各地的火山,對意大利的地質地貌情況了解甚多,因為這兩個地區是世界上火山多發區。
根據與德維爾的交談,凡爾納構思出了一個到地心旅行的新故事。
在聽德維爾講述火山故事的同時,凡爾納又在一本資料上讀到了一篇文章,讓他受益匪淺。他這本新小說的立論基點是美國步兵團的約翰·克里夫斯·西姆斯的頗為奇特的理論:地球實際上是空心的,并開口于極地。
經過一段時間的構思與揣摩,《地心游記》在凡爾納的筆下誕生了。
作品主題
凡爾納是一個科學樂觀主義者,在《地心游記》里,可以看到主人公對科學事業的一種狂熱,對科學理想主義的熱情,書中不乏意味深遠的箴言。例如主人公并不盲目信仰一些教條,他認為“科學本身包含著錯誤,不過這些錯誤并不是壞事,因為它會慢慢引向真理。”凡爾納對科學采取一種樂觀主義的精神,歌頌一種忘我的進取精神,他的小說體現一種“戰天地而敗鬼神”的英雄氣概。
藝術特色
凡爾納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本來,地底下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一片漆黑寂靜,似乎沒什么可寫。凡爾納卻展開他豐富的想象力,將死寂的地下世界描寫得那么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在作者筆下,讀者領略到一個又一個恢宏而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地底的波濤洶涌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與遠古海獸令人心驚膽戰的搏斗,在地下森林中上古猿人放牧一群乳齒象,海上的狂風暴雨,耀眼的電閃雷鳴,攝人心魄的巖漿崩裂……這一切,無不緊緊扣住了瀆者心弦,引人入勝。總之,在凡爾納筆下,一次顯得枯燥乏味的旅行,卻被他插上想象的翅膀,顯得奇幻瑰麗。這些建立在嚴格科學基礎上的幻想,為讀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開辟了一個神奇的境界。
凡爾納的幻想并不是漫無邊際的胡亂瞎想,更不是憑空臆造,而足具有堅實科學基礎的。作者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在地理、地質、航海、生物、氣象、物理、化學、考占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巧妙地穿插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刻畫中,使之既有現實主義的描寫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者在向讀者描述一個神奇的地下世界,展示曲折生動、饒有趣味的情節的同時,又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另外,作者對當時政治、經濟都有深刻了解,書中也不乏寫實的描繪。
《地心游記》中的人物形象鮮明、各具性格。在小說里,凡爾納出色地刻畫出一個具有科學和民主精神的人物形象:黎登布洛克教授,他堅定果敢,意志堅強,沉著冷靜。無論遇到什么危險,他都百折不撓,在干渴的危險境地里,在駭人的暴風雨中,在急流怒濤上,在山窮水盡找不到歸路時……他總是從容不迫、處變不驚,因此總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在他身上體現了一個科學家堅韌不拔的信念和為科學在所不辭的獻身精神。
作者的語言和作品的人物語言都相當優美,既是藝術的語言,又是科學的語言,是文學與科學的渾然天成的結合。例如在第三十二章《航行第一天》中,作者借助阿克塞爾的夢幻,向人們講述了深奧而復雜的地球發展史,讀來娓娓動人。又他在描寫地球之初時,寫道:“在這個星云的中心,我穿過了星際空間,我的身體一直在分化開來,最后成為一粒輕得不可測量的原子,穿過這個火光熊熊的地球的巨大軌道之間的無限空間!”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神游了宇宙,走進一個神奇的世界。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