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該作發表于1862年。
貴族子弟基爾沙諾夫大學畢業后,帶著他的朋友、平民出身的醫科大學生巴扎羅夫到父親的田莊作客。巴扎羅夫的民主主義觀點,同基爾沙諾夫一家、特別是同阿爾卡狄的伯父巴威爾的貴族自由主義觀點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在這場沖突中巴扎羅夫占了上風。有一次,巴扎羅夫和阿爾卡狄到省城去參加舞會,遇見貴族寡婦奧津佐娃,巴扎羅夫對她產生了愛情,但是遭到拒絕。最后巴扎羅夫回到父母家中,在一次解剖尸體的時候感染病菌而死。
小說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義陣營和自由主義陣營之間的尖銳的思想斗爭。巴扎羅夫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具有堅強的性格和埋頭工作的習慣。在政治上,他反對農奴制度,批判貴族自由主義,否定貴族的生活準則;在哲學上,他是個唯物主義者,重視實踐,提倡實用科學;但是他也表現出某些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例如否定藝術的作用,等等。
內容簡介
大學生巴扎羅夫和同學阿爾卡狄一道去阿爾卡狄家度暑時。卻遇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接待:父親尼克拉熱情款待;伯父巴威爾卻冷臉相對,尤其在知道他是虛無主義者后。
原來尼克拉和巴威爾的父親是一個將軍,兩兄弟繼承了大片莊園和眾多的農奴。他們各有故事:年輕英俊的巴威爾仕途順利,卻閃為迷戀公爵夫人而自毀前程,只得回鄉隱居;做官后攜嬌妻同家享福的尼克拉,因為妻子的重病而萎靡不振,轉而愛上貧民之女費涅奇卡,并生下一女。兩兄弟無所事事,養尊處優。
巴扎羅夫的言論和思想激起這兩個兄弟的強烈反對,從而爆發了第一次論戰。巴扎羅夫歷數巴威爾所說的貴族制度的一無是處,絲毫不讓“父輩”,表現出大無畏精神和堅持到底的革命態度。淪戰升級,使得阿爾卡狄左右為難。
不久,兩同學去省城參加省長家的舞會,認識了漂亮的奧津左娃。阿爾卡狄對她一見鐘情,奧津左娃卻對巴扎羅夫暗暗傾心。后來,他們應奧津左娃之邀,在她的鄉間莊園度過了歡快的兩個星期。當巴扎羅夫日益迷上氣質不凡的奧津左娃,并向她表白愛慕之心時,渴望愛情的奧津左娃卻拒絕了他。
痛苦萬分的巴扎羅夫回到家鄉。當他再次來到阿爾卡狄家時,巴扎羅夫把自己投入到無歇無息的實驗中去以求解脫。而阿爾卡狄則愛上奧津左娃的妹妹。因為工作的原因,和費涅奇卡逐漸熟悉的巴扎羅夫有一次忍不住親她,卻被巴威爾看見,提出要和他決斗。結果巴威爾戰敗而精神瓦解。
巴扎羅夫再次回到家鄉,跟著父親學給人看病,卻因為不小心割破于指感染了傷寒。牛命垂危的他,懇請父親叫來奧津左娃,兩個人最后訣別。
幾年后,奧津左娃和一個律師結婚,阿爾卡狄和她的妹妹舉行婿禮。而巴扎羅夫躺在一個孤僻的鄉間公墓,等著年邁雙親一年一度的探望。
巴扎羅夫
《父與子》的中心人物是平民知識分子巴扎羅夫。巴扎羅夫是平民知識分子的典型,是“新人”的形象,他性格的突出特征是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這表現在:
1、他激烈地否定現存制度。巴扎羅夫的否定有其歷史的合理性。這里首先是歷史進步的需要,其次才是革命者的版面認識和過激情緒。作家對巴扎羅夫的這種精神特質雖不欣賞,但卻作了真實的描述。
2、蔑視貴族階級。這是平民覺醒的一個重要特征。巴扎羅夫確信真理在自己手中,確信自己是時代英雄,有權蔑視貴族階級。他對于巴威爾的憤怒挑戰始終從容對待,而且常常擺出一付不屑一顧的態度。在論辯中,在決斗里,他老師崇高的勝利者。最后巴威爾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光榮已成往事。
3、以平民身份自豪,跟人民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巴扎羅夫已經不同于巴西斯托夫,他不再是優秀貴族分子的追隨者,他已經意識到,平民優于貴族。這是平民勢力興起的又一個重要標志。同時,屠格涅夫也表現了巴扎羅夫的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使他和人民隔膜起來的情形。一個農民評論巴扎羅夫說:“當然啦,他是一位少爺,他能懂得什么呢?”這樣的描述也是很深刻的,它揭示了巴扎羅夫高于普通農民和脫離人民的一面,在當時的平民知識分子中,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現象。這正是后來的民粹主義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爾卡狄
阿爾卡狄這個人物在小說中有特殊的意義。就年齡來說,他屬于子輩,也曾追隨過巴扎羅夫;但就思想意識來說,他是父輩的子弟,因此巴扎羅夫稱他為“溫柔的自由主義少爺”。在剛剛到來的新觀念和遲遲不肯退去的舊觀念相互爭斗的時候,青年人憑借他們的敏感、勇氣和朝氣等生理、心理因素有可能更傾心于新觀念,然而子輩并不是先進思想的當然代表者,進化論的觀念在社會思想斗爭中并不具有絕對普遍性,更何況其中也不乏有獵奇求新的表面追求。因此,屠格涅夫所表現的不全是生理、心理意義上兩代人的代溝,更滲透著不同社會陣營之間政治思想的分歧,從而揭示出當時俄國民主主義對貴族自由主義的勝利。
阿爾卡狄這一形象并不像從前所認為的先是受平民思想影響,后來稍遇情感“挫折”便又退回到“父輩“里去那么簡單。既然“父輩”們終要退出歷史舞臺,平民知識分子巴扎羅夫又過早去世,那么誰來承擔未來呢?那只有阿爾卡狄。阿爾卡狄雖出身貴族,但他早期卻通過他的“導師”巴扎羅夫接受了平民文化,具有一定的平民思想。這表現在阿爾卡狄不但協助平民知識分子巴扎羅夫來反對父輩的特權思想,而且還反對父親只和費涅奇卡同居而不結婚的歧視性做法。另外他在解決自己的婚事上也是以情感為基礎,重視情感交流而鄙視出身、財產和地位,這種態度使他獲得了奧金佐娃的妹妹卡契雅的愛情,盡管卡契雅并沒有什么財產。這反映了阿爾卡狄較先進的戀愛觀。愛情的成功不但使阿爾卡狄獲得了美滿婚姻,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阿爾卡狄重新看待人文理性、倫理情感等自己的貴族文化傳統,也同時重新檢視平民文化的不足乃至缺陷,擺脫了對科學理性的盲目崇拜。
并且愛情的成功與否也成為兩個好朋友阿爾卡狄和巴扎羅夫分道揚鑣的契機,這一契機是相當重要的,之所以重要不僅決定了兩個人的不同命運不同結局,而且也表現出在文化轉型時期文化融合在平民知識分子身上要比貴族知識分子更加艱難。而對于貴族,特別是“子輩”貴族,在屠格涅夫看來,文化融合要容易些。這樣,阿爾卡狄身上既有重社會科學和人倫情感的一面,也有重科學理性的一面,成為一個理想的人物。并且從事實上看,阿爾卡狄不但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他的盛大婚宴與巴扎羅夫墳頭上的寥落荒蕪形成對比),而且還大膽地從事農業改革,“阿爾卡狄現在對經營農莊的事非常熱心,他們的‘農莊’如今每年可以有一筆相當大的收入”。于是這個既有教養又講科學的阿爾卡狄不但在經濟上成為俄國未來的企業家或貴族出身的資產階級,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在俄國貫徹“漸進式”改革的理想人物(從歷史實踐上看,俄國貴族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推進俄國的民主進程上,直到“二月革命”仍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在阿爾卡狄身上,體現著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義。
基爾沙諾夫兄弟
基爾沙諾夫兄弟是貴族階級的代表,是《父與子》中的“父輩”。他們堅決地站在貴族立場上,維護貴族特權。他們也提倡“自由”和“改良”,但實際上不過是讓貴族和平民應該各盡各的“義務”。基爾沙諾天兄弟除了維護貴族的尊嚴和特權之外,與巴扎羅夫否定文化否定情感相反,他們特別崇尚社會科學和人倫情感。巴威爾時常大談哲學、邏輯和藝術,而尼古拉則更加喜愛文學,特別是普希金的詩歌,同時,他們兄弟二人還特別重情感,尤其是重愛情并各自有一段傳奇式的浪漫愛情故事。巴威爾一生都在為愛情活著,盡管他現在已步入老年,但他仍為理想中的情人而獨身;而尼古拉則在妻子死后,把一個漂亮的女奴費涅奇卡收為自己的情婦。基爾沙諾夫兄弟便終日沉溺在自己的貴族文化里,從骨子里鄙視巴扎羅夫所崇拜的“科學”和“自然”。因為這些科學理性所顯示出來的“平等“觀念”是和他們的貴族文化格格不入的。正因為這樣,他們才對于農事改革表現得無能為力。他們不知道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不知道動用科學技術改進農具和科學種田,他們所做的只是面對日益凋敝的農莊空發慨嘆。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