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的骨架子是竹園里的細竹枝,他的肌肉、皮膚是隔年的黃稻草。
2、破竹籃子、殘荷葉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臉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
3、他的手沒有手指,卻拿著一把破扇子——其實也不能算拿,不過用線拴住扇柄,掛在手上罷了。
4、他的骨架子長得很,腳底下還有一段,農人把這一段插在田地中間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5、稻草人看見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連忙搖動扇子,想靠著這急迫的聲音把主人留住。
6、他的身體本來很瘦弱,現在懷著愁悶,更顯得憔悴了,連站直的勁兒也不再有,只是斜著肩,彎著腰,好像害了病似的。
7、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換來眼淚和嘆氣,禁不住低頭哭了。
8、鯽魚不懂稻草人的意思,只看見他連連搖頭,憤怒就像火一般地燒起來了。
9、稻草人見鯽魚誤解了他的意思,又沒有方法向鯽魚說明,心里很悲痛,就一面嘆氣一面哭。
10、稻草人想,這一夜是許多痛心的事都湊在一塊兒了,真是個悲哀的夜!
11、稻草人仔細看那片稻葉,果然,葉尖卷起來了,上面留著好些小蛾下的子。
12、這時候天氣很涼了,又是在夜間的田野里,冷風吹得稻草人直打哆嗦;只因為他正在哭,沒覺得。
13、他吃了一驚,才覺得身上非常冷。
14、新出的稻穗一個挨一個,星光射在上面,有些發亮,像頂著一層水珠,有一點兒風,就沙拉沙拉地響。
15、她的臉上滿是皺紋,倒像個風干的桔子,哪里會露出笑容來呢!
16、可是看那些吃稻葉的小強盜,他們高興得很,吃飽了,正在光稈兒上跳舞呢。
17、田野里白天的風景和情形,有詩人把它寫成美妙的詩,有畫家把它畫成生動的畫。到了夜間,詩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畫家呢,正在抱著精致的樂器低低地唱:都沒有工夫到田野里來。那么,還有誰把田野里夜間的風景和情形告訴人們呢?有,還有,就是稻草人。
18、稻草人非常盡責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懶怠多了,有時躺在地上,抬起頭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頑皮多了,有時到處亂跑,累得主人四處去找尋。他從來不嫌煩,像牛那樣躺著看天;也從來不貪玩,像狗那樣到處亂跑。他安安靜靜地看著田地,手里的扇子輕輕搖動,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他們是來吃新結的稻穗的。他不吃飯,也不睡覺,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總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19、這是當然的,田野里夜間的風景和情形,只有稻草人知道得最清楚,也知道得最多。他知道露水怎么樣凝在草葉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樣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樣眨眼,月亮怎么樣笑;他知道夜間的田野怎么樣沉靜,花草樹木怎么樣酣睡;他知道小蟲們怎么樣你找我、我找你,蝴蝶們怎么樣戀愛,總之,夜間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20、這時候稻草人更加傷心了。他可憐那個病孩子,渴到那樣,想一口茶喝都辦不到;病到那樣,還不能跟母親一起睡覺。他又可憐那個漁婦,在這寒冷的深夜里打算明天的粥,所以不得不硬著心腸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給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給孩子一些溫暖;又恨不得奪下小肉蟲的贓物,給漁婦煮粥吃。如果他能走,他一定立刻照著他的心愿做;但是不幸,他的身體跟樹木一個樣,定在泥土里,連半步也不能動。
正面評價
葉圣陶在后期作品中融入了現實主義的內核,體現出淡淡的憂郁哀怨的抒情色彩。他的童話旨在啟迪孩子們認識、關心周圍發生的事,了解現實生活中成人的悲哀。《稻草人》讓孩子們看到了20年代工農大眾的苦難命運,其創作風格長期成為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主導風格。葉圣陶的童話具有充滿詩意的童話意境、通俗易懂的童話語言、民族化的風格。她從童話題材到通話內容都極具有民族化的特色,在童話題材主題的挖掘上,《稻草人》中體現了鮮明的民族色彩。在敘事模式上則是三段式和部分的反復。《稻草人》中通過老婦人、漁家女、弱女子三者的不幸遭遇映射出社會底層人民普遍的辛酸困苦。(論文來源:許軍娥)
《稻草人》展現了人民的苦難,氣氛顯得低沉和悲哀,構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逼真,富于現實內容。
從葉圣陶童話的基調看,多數童話都采用了民間故事中常用的反復變奏手法。雖然其童話中包括童話固有的奇幻色彩,但多數細節描寫都以寫實為主,故事中的幻想也是在寫實基礎上產生的,這樣的寫實,在一般童話中很難找到。
從葉圣陶童話的構思看,他的童話主要師承安徒生和王爾德,帶有泰戈爾散文詩的浪漫色彩,卻另有他自己的特色。其中,《稻草人》有如王爾德的《快樂王子》,盡管如此,葉圣陶童話卻具有王爾德童話所缺乏的濃烈鄉土氣息,比安徒生童話更強烈的思辨精神。
從葉圣陶童話的主題看,《稻草人》表現兩種生活觀念沖突及沖突后的絕望。
從葉圣陶童話的思想看,《稻草人》的優點是唯美和諷刺,均有極高的思想價值。
從葉圣陶童話的寫法看,文字迂回曲折,優美細膩,寫實與諷刺并重,藝術成就并不在作者的小說之下。這些童話中,除逼真的寫實外,最令人驚嘆的就是旁敲側擊式的諷刺手法。(來源:網易歷史綜合)
負面評價
葉圣陶后一時期的童話更多地受到了安徒生(而不再是格林)的影響,寫出了現實生活的不公平、不合理,但又能把黑暗融入完整的故事中,讓兒童在審美體驗中自然的感受世間的沉重。這又是藝術借鑒對于轉型的推動了。《稻草人》構思上則有《堅定的錫兵》的影子,因這兩個形象都是不能動的?!暗静萑恕钡男蜗笫侵袊降模潜就恋?,原創的,這是它討巧的地方?!兜静萑恕肥且粋€悲劇,結尾相當凄慘,但童話并非不能這樣寫,
稻草人是一個夜間的旁觀者,它可以把一切看在眼里,于是,它看見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死了丈夫和兒子,眼睛也快瞎了,好容易盼來了稻子的好年成,蟲災卻又來了;它看見漁婦的孩子得了重病,想喝水卻不能,漁婦一心打魚,自己累垮了,打到的魚也干死了;一個女人因為要被賭棍丈夫賣掉,連夜跑到這里,跳河了……最后,稻草人自己也倒在了稻田里。這樣的構思,其實是把人間慘禍集中到一起,全堆在讀者的眼前。這些慘禍沒有相互間的關聯,只給人以一種同時發生、處處發生之感,以說明世間黑暗已到了如此地步。這不像是文學作品,而更像一種宣傳材料,一種類似說明世界末日來臨,百姓不得不反的宣示。社會確實有黑暗,文學也確實不能光寫世外仙境,但不能靠人為的堆砌(這種堆砌正是那一時代“意圖倫理”的文學體現),而要細一心地、真實地理出黑暗的由來、黑暗的特質,要有真實的發現才行,這應是“父愛型”創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如只是一味渲染其黑,以為寫得越黑就越好,則只能淪為一種圖解,這就明顯違背了文學認識的本義。(原《文匯報》“筆會”主編劉緒源)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