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位媽媽對孩子說話現象的描述,即是所謂的「兒童口吃」,俗稱「大舌頭」的異常說話現象。
口吃的發生率高不高?原因為何?
兒童口吃初期通常發生于孩子 30 ~ 36 個月大(平均年齡約 2 歲半)。兒童口吃一般 都在 6 歲之前產生,且男生較女生為多。在學齡前兒童當中,男童口吃的比率是女童的 2 倍,可能與男性身體及語言等發展皆比女性慢有關。
一般人口吃普遍發生率為 1%,而從 遺傳上研究發現:如雙親都有口吃者,其子女有 60%的機會;雙親只有一人有口吃者, 其子女有 40%的機會口吃。至于真正造成口吃的原因是什么,目前仍未有一個明確的理 論解釋口吃的成因。
口吃的孩子會有什么癥狀?
口吃的癥狀包括:說話時會重復或拉長字和聲音、重復破碎的字及詞組、插入字修 正和中斷語句等口語上的不流暢。另外,也會經常伴隨出現一些身體動作,包括眨眼、 聳肩和臉部怪異表情、頓足、擺手等。
1、音節的重復:說話時會重復說第一個音節,例如:ㄨㄨㄨㄛ ˇ 要吃餅干。
2、單字的重復:說話時會重復說第一個字,例如:我我我要吃餅干。
3、詞組的重復:說話時會一直重復說某一個詞匯,例如:我要??我要??吃餅干。
4、延長:說話時延長語音或單字,例如:ㄨ??ㄛ ˇ 要吃餅干;我??要吃餅干。
5、停頓:說話時有不適當的停頓/中斷,例如:我想(停頓)要吃點心。
6、插入:說話時插入不相關的字,例如:我想??嗯嗯,啊??要吃點心。
7、首字難發:說話第一個字起始有困難,例如:??我(起始困難)要吃點心。 8、不適當行為:說話時伴隨出現不適當的身體動作或臉部表情,例如:眨眼、聳肩、 甩頭、拍手、跺腳、扭手指等。
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什么?
1、放慢你跟孩子說話的速度,整理并簡化你所要傳達的訊息。
2、給予孩子充足的說話時間,在溝通時避免給孩子壓力。
3、耐心傾聽孩子的說話,不要刻意去強調孩子的說話方式。
4、增加孩子說話的自信心,提供孩子無競爭或干擾的溝通情境。
5、不要刻意告訴孩子「放輕松」、「慢慢說」、「別急」、「想好了再說」。
6、當你的孩子說話結巴時,勿表現沮喪或不悅。
7、不要打斷孩子說話,或替孩子說話。
8、不要在孩子面前和他人談論孩子的說話行為,或批評或糾正孩子的說話行為。
小叮嚀
65%的口吃兒童在口吃產生后的 1 ~ 2 年內就會自動康復,康復的平均年齡是 3 歲半。但若 到 6 歲以后仍無改善,則須尋求兒童復健系統中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的協助。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