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是西安一所大學本科二年級學生,就讀英語翻譯專業的她想在假期去基層支教。暑假放假前兩個月,通過一個“陜西愛心支教聯盟”的面試后,她有了支教的機會。
7月5日,作為陜西省漢中市南鄭縣紅廟鎮愛心支教點的負責人,張娜和同伴來到了支教點,按照“陜西愛心支教聯盟”的統一安排,開始先期的支教點學生招生工作,可沒進行幾天,張娜就覺得“越來越不對勁兒”。張娜發現,雖然自己參加的是愛心支教,卻要向學生收取課時費,更像商業性的教育培訓。
7月10日,她將已收取的費用退給學生家長后,和小組成員一起離開了支教點,匆匆結束了這次離奇的愛心支教。
據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今年暑假,“陜西愛心支教聯盟”組織了面向陜西農村的150個支教點,包括張娜在內的一批大學生作為愛心支教者被選入支教團隊。
放暑假前,張娜和同學很早就開始籌劃假期生活。有些同學要外出旅游,有些想找個單位去實習,在城市長大的張娜則想著去一趟農村,“做一回愛心志愿服務”。她開始了解愛心志愿服務的相關信息,經同學介紹,聽說了一個“陜西愛心支教聯盟”,該“聯盟”專門組織大學生開展愛心支教。
“班上有同學參加過這個‘聯盟’的活動,都說不錯”,于是,張娜開始留意聯盟的活動信息。不久,“陜西愛心支教聯盟”就來到了張娜所在的大學,開展暑期愛心支教大學生招募宣講。張娜在這次宣教中得知,該“聯盟”已連續8年組織開展愛心支教活動,在陜西全省有上百個支教點,參加支教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助,同時還可以開具社會實踐證明。既能獻愛心做志愿服務,還能掙點小錢,又有社會實踐證明,張娜覺得活動很好,就報了名。
參加愛心支教有教師和支教點負責人兩種崗位,她選擇了支教點負責人崗位。不久,張娜順利通過“陜西愛心支教聯盟”的面試,后來還參加了兩次“聯盟”組織的培訓。在第一次素質拓展培訓中,張娜發現參加培訓的都是大學生,來自西安各高校,“場面很壯觀”。第二次是有關工作的培訓,張娜作為支教負責人本應參加負責人培訓,可因有事遲到,參加了支教老師組的培訓,“只記得講了何時發書、開課等流程”。
7月5日,剛結束期末考試,按照“陜西愛心支教聯盟”的安排,張娜和同伴來到了漢中市南鄭縣紅廟鎮的愛心支教點。“陜西愛心支教聯盟”要求7月15日正式開課,開課前首先要做招生工作。張娜和同伴一起來到紅廟鎮小學門口,發放宣傳單,向學生和家長介紹將要開展的愛心支教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陜西愛心支教聯盟”提供的宣傳單上承諾“所有課程全部免費,只收取一定的課時成本費用,開課之后不再收取任何費用”,同時還明確,為保證教學質量,每個班限招20人,招滿為止。張娜發現,每個報名的學生要交6元/課時的課時費。
“既然是愛心支教,不應該是免費嗎?為何還要面向學生收取費用?”此時,張娜心里也一直犯嘀咕,但已經到了支教點,就想著堅持下去。為了吸引鎮上更多的孩子前來參加支教班,張娜和同伴在做招生宣傳的同時開始了開班前的免費培訓。漸漸地,有人來咨詢、報名,也有人將孩子先送到了前期的免費輔導班。幾天里,紅廟鎮的支教點有5個孩子報了名,另有10多個參加了前期的免費輔導班。
張娜和支教點的同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孩子們很喜歡他們的課,課堂效果很好,也贏得了家長的認可。前來咨詢報名的家長日漸增多,也有家長就課時費和他們討價還價,最后還是按照“陜西愛心支教聯盟”統一規定,按一門課240元的標準報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經歷跟農村的孩子分享,張娜覺得很有意思,一天天和學生們熟了起來,“有說有笑,氣氛很好”。
可在此期間,也不斷有各種質疑的聲音傳來。“都說這個機構有問題”,參加愛心支教的學生對“陜西愛心支教聯盟”運作方式的質疑逐漸在微信群里傳開,也引發了張娜的深入思考,“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兒,有點發憷!”。
7月10日,來到紅廟鎮5天后,張娜和同伴退掉了已經報名的5名學生的學費,告知學生家長此次愛心支教不再進行后,匆匆離開了紅廟鎮。在她回到西安后,看到了陜西多名大學生愛心支教被騙的新聞報道,講的正是自己參加的“陜西愛心支教聯盟”。
最近一段時間,張娜還會接到紅廟鎮一些學生家長的電話,詢問支教班還辦不辦,想報名參加,希望他們來帶孩子過暑假。每次看到從漢中打來的電話,張娜都不愿接,可她又覺得于心不忍,都會耐心地解釋,“畢竟這代表著當地老百姓對我們支教老師的信任”。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