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性格堅定平和,遇事不會驚慌失措,能較好地融入與同學的交往關系,能現實、理智地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則表現為情緒波動大、膽小怕事、社會回避、自閉、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人格傾向。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一個人的安全感,與生命早期和“母體”的關系密切相關,也與幼年父母對孩子的理解、關愛和保護有關。
原因一:缺乏交流和信任
孩子總是有個愿望,是能夠和自己的爸爸媽媽總是在一起,有很多的快樂的時光,但是,很多時刻,孩子的這個小小心愿也沒辦法達成。父母總是有做不完的工作,這個愿望就遙不可及了。
父母有的時候總是擔心孩子會不會因為一件小事變得失去了信心,不能克服種種的挑戰,擔心孩子會誤入歧途,總是不相信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信任感,沒有了安全感。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給孩子快樂的時光。
原因二:所定目標太遙遠
如果父母總是過分的操勞孩子的事情,會對孩子造成不成比例的壓力,如果父母給孩子定的目標太過遙遠,那么孩子就會受到無謂的壓力,讓他們無法承受,進而孩子就沒有了安全感。
原因三:教育方式有問題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的父母總是太過寬待孩子,認為和孩子是好朋友,反而是父母的教育沒有了分寸,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這時,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很好欺負,變得無法無天,反而更沒有了安全感。所以說,父母應該適當的給孩子一些威嚴,讓他們變得更有責任感。
原因四:父母情緒的影響
對于3歲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因“個性因素”或婚姻關系沖突,導致情緒不穩定,或者焦慮、煩躁、恐懼等負性情緒太多,會直接導致孩子的安全感缺乏。這是因為,幾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對父母的不良情緒和家庭矛盾時,都有強烈的無助感和恐懼。因此,父母應盡力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以便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平和的家庭情感空間。
原因五:家庭的經濟狀況
心理學研究證實,孩子的安全感還與他所感受到的家庭經濟狀況有隱形的聯系。也就是說,安全感與家庭經濟狀況方面的“暗示”有關。在一些家庭,盡管實際的經濟狀況較差,但在孩子面前,父母很少顯示或不顯示對經濟的焦慮、壓力或擔憂,孩子便有良好的安全感。反之,即使一些實際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如果父母總是習慣于在孩子面前夸張地顯示關于經濟狀況的焦慮,同樣會給孩子強烈的“不安全”暗示,以致影響孩子成人以后的安全感。
原因六:早期的成長經歷
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母親穩定而有規律的照顧,決定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任,這種基于對母體的信任所發展出來的安全感,會直接影響人的一生。所以,母親應盡可能有規律地悉心照料孩子。簡單地將孩子交給別人喂養、過早分離,都是一種極其草率的做法。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