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中秋節風俗: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習俗中,有中秋節吃柚子,送千層底鞋的風俗。過去,每當中秋節,已經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與家人團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雙千層底鞋給父母。
因為在中秋節過后,馬上就要到重陽節,女兒們希望老人能夠在重陽節外出登高,同時也是祈愿老人身體健康。每年的中秋佳節,除了要吃月餅外,還習慣吃柚子,柚子諧音是“有子”,因此中秋節吃柚子也有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
湖口中秋節風俗:全家團圓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節,湖口縣家家戶戶都會忙著“做粑”慶祝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湖口人就開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種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個品種。
在這些粑食品種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鯉魚,喜鵲,福,祿,壽等文飾,以示喜慶和吉祥。“做粑”也象征著一種團圓,每逢“做粑”時,都是一大家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互相分工協作,其樂融融。
瓷都中秋節風俗:行幫規矩要加餐
除了燒太平窯,景德鎮還有不少獨有的中秋習俗,這些習俗或多或少和陶瓷行業有關。相傳,坯房在中秋節休息一天,老板按8至10人一桌供應豬肉4斤和鮮蛋,黃花,木耳,粉絲,咸魚,芋頭,青菜等十種菜肴,另加40個銅錢作酒錢,每人一只生糖酥,一只扁麻酥。
加餐的規格叫十碗菜,晚上賞月的茶點里還要有花生,瓜子和梨,這些都是行幫定下的規矩,不能破壞。此外,中秋節時吃堿水粑也是當地必不可少的項目。
寧都中秋節風俗:火龍虎月下進村
隨著“火龍虎進村,生子生孫,火龍虎進屋,發財做屋……”一串串清純的童音在村中響起,這是中秋寧都縣南云村的一道獨特景觀。中秋當晚,盧氏七房各出7名壯漢,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選用長約八九米的毛竹,從尾部往下層層扎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澆注過植物油的紙卷。夜幕降臨后,各房人馬舉著49根竹篙匯集盧氏家廟前,依次點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條條長長的火龍,煞是壯觀。
婺源中秋風俗:舞草龍燈
舞草龍燈是婺源鄉村慶中秋的古老習俗,意在祈福、圖吉利。草龍燈是由稻草、木棍扎成的一條龍。中秋之夜,鄉親們會拿出祈福用的香燈,點燃插在草龍上,長長的草龍燈星星點點,與天空的明月對應,煞是壯觀。
尋烏中秋節風俗:抬故事喜慶豐收
抬故事是尋烏縣民間節慶的重要民俗活動,以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或情節來展示一般選擇8歲以下的小孩進行人物造型和化妝,并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
贛南客家人中秋節風俗:舞火龍
贛南客家人,除了吃團圓飯和吃月餅之外,還有祭月、拜月姐、舞火龍等中秋習俗。其中,舞火龍是贛南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晚上,一些村莊都會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有長有短,用稻草扎成龍身,上面插滿線香。盛會之夜,十多個年輕人生龍活虎地高舉龍身,一陣鞭炮響過后,一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鑼鼓聲中歡騰起舞,火苗迅速化成一條條長長的火龍,煞是壯觀。傳說,舞火龍還可將瘟疫驅除。據說舞了火龍后的村子可以趨吉避兇,風調雨順。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