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會在自己的世界天馬行空,他們也有很多問題,父母要注意引導,不要再做扼殺孩子想象力的兇手!
那些自以為是的聰明,你可曾也對孩子做過?
教女兒畫Q版漫畫這事,我一直不能釋懷。當時以為那是在孩子繪畫,后來才知道那是在剝奪孩子畫的能力。
女兒兩歲多愛畫橢圓,她說是氣球,還愛畫點點點,她說是螞蟻。每次畫完就把畫筆遞給我,讓我畫,每次我都畫Q版人物,今天小妹妹,明天小哥哥,一邊畫還一邊告訴她,這是眼睛這是嘴巴這是鼻子。
從那以后,女兒不再畫氣球螞蟻了,她開始畫Q版的人頭。雖然畫的歪斜,但我知道,大圓代表腦袋,里面的小圓代表眼睛和嘴巴。
家人看過女兒的作品后很是雀躍,但我看著女兒的畫很焦急,也很后悔,當初真不應該教孩子畫人型。
畫橢圓點點點,才是她這個年齡筆下該有的圖形啊。
在我正為自己愚蠢的繪畫啟蒙懊惱時,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看到女兒爬在桌子上,聚精會神的揮動著畫筆,我欣喜若狂的跑過去,原來她是在臨摹!
這種臨摹就像小時候,我們用復寫紙,用薄薄的紙蒙在圖形上,然后依葫蘆畫瓢。
我連忙追問女兒,是誰告訴你這么畫的?
女兒邊畫邊回答說:“是奶奶教我的。”
聽完女兒的話,我像只憤怒的獅子狂奔至奶奶的房間,向奶奶質問道:“媽,別這么教孩子畫畫,她會失去想象力的!”
奶奶詫異的看著我說:“不這么畫,她畫不出來。”
我努力的想用有限的知識解釋為什么,可涌到喉嚨邊的話還是咽下去了。
是的,我沒資格質問奶奶,我曾經(jīng)也這么無知的教過孩子繪畫。
如果這種繪畫方式,會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扼殺掉,我才是第一個“兇手”。
01
如果按照美國這位媽媽的做法,我可能會被告上法庭。
1968年美國曾發(fā)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內華達州有一位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這位媽媽聽后非常吃驚,問她是怎么認識的。伊迪絲說是“薇拉小姐教的”。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位母親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驚,竟是說幼兒園剝奪了伊迪絲的想象力。
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及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幼兒園教她識讀了“O”后,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
訴狀遞上去之后,幼兒園的老師們都認為這位母親大概是瘋了,一些家長也感到此舉有點莫名其妙。
3個月后,此案在內華達州州立法院開庭,最后的結果卻出人意料,幼兒園敗訴,因為陪審團的23名成員都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講的一個故事感動了。
這位母親說:
“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去旅行,在一家公園里見過兩只天鵝,一只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只完好無損。剪去翅膀的被放養(yǎng)在較大的一片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養(yǎng)在一片較小的水塘里。當時我非常不解,那里的管理人員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他們的解釋是,剪去一邊翅膀的天鵝無法保持身體的平衡,飛起后就會掉下來,因此可以放在大水塘里。
而在小水塘里的天鵝,雖然沒有被剪去翅膀,但起飛時因沒有必需的滑翔路程,也會老實地呆在水塘里。當時我非常震驚,震驚于東方人的聰明和智慧。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今天,我為我女兒的事來打這場官司,是因為我感到伊迪絲變成了幼兒園的一只天鵝,他們剪掉了伊迪絲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他們早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26個字母的小水塘。”
這個故事讓我很內疚。
女兒就像水塘里的天鵝,被媽媽和奶奶剪去了幻想的翅膀,老老實實的呆在那片只有“標準畫法”的小水塘里。
02
好在醒悟有時。
孩子的想象力不局限于繪畫,或許我還有翻盤的機會,想到這點,似乎心里又不那么懊惱了。
想象力還有什么?我需要尋找更多的可能。
蒙臺梭利教室的觀察結果,讓我想到了女兒其他方面想象力的表現(xiàn):
比如模擬現(xiàn)實。女兒喜歡玩“假扮”游戲,類似過家家。她曾拿起一個玩具,放在耳邊說:“喂,媽媽嗎?”“你在哪?”“拜拜,我要去玩了。”自娛自樂的游戲中滲透著幻想的影子。
比如聯(lián)想。女兒還喜歡把東西比喻成另外一件東西。她蹲完廁所,會指著便盆里的便便說:“我拉了一條蛇”“我拉了一只大烏龜”,雖然不那么優(yōu)雅,這也暗藏著她想象的能力。
比如通感。與過家家有些相似,女兒看到繪本書里的草莓,會低頭假裝去聞:“酸酸的草莓”“香甜美味的草莓”。
…
據(jù)說孩子1歲時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高達96%。女兒16%的繪畫想象力被我破壞了,生活中的其他,我只想竭盡所能的保護好它們,讓剩下的80%,能發(fā)揮到極致。
在摸索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一些方法可尋:
別太聰明
聰明反被聰明。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于成人,就像剛過去的圣誕節(jié),孩子不知道耶穌是誰,他們只記得圣誕老人的美好。
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問:“世界上真的會有圣誕老人嗎?”
“聰明”的回答是:沒有。
“裝糊涂”的回答是:有。
聰明的回答,會讓孩子失去童心和憧憬。裝糊涂的回答,會讓孩子對圣誕節(jié)有所期待。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過一個場景,小女孩和媽媽走著走著,突然指著云朵說:“媽媽,我想吃天上的棉花糖。”孩子媽媽笑著說:“傻孩子,那是云朵。”
孩子當然知道圣誕老人是假的、云朵不能吃。他們仍然明知故問,是他們還存有一份童心和幻想。
太陽為什么不可以是藍色,月亮為什么不可以是粉色,在童話里,這些都存在。孩子的童年應該是五彩斑斕的,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將“標準”答案告訴他們,那么我們并不是在教育,是扼殺教育。
教育的意義,并不是把我們幾十年鑒定過的真理,直接披在孩子身上。教育的意義是啟發(fā)孩子更多的可能。太陽是黃色月亮是白色,這些顯而易見的答案,孩子會在成長中自然知曉。
然而想象力卻會在孩子的成長中,漸漸減少。
在童年時代的孩子,父母糊涂一點,笨一點,孩子才會更聰明。
開闊孩子的視野
想象力來源于過往的所見所聞,孩子天馬行空,也必須具備一定幻想的素材。如果孩子從未見過大海、蝸牛、城堡...孩子幻想的腦袋里就不會出現(xiàn)這些素材。
孩子的想象力不是憑空捏造,他只會在遇見過的物體里,通過想象加工變形,最終得出新的物體。
想讓孩子的想象力豐富,父母需要先往孩子的大腦中輸入新的物體。去大自然接觸水鳥魚蟲,去動物園觀看各類動物,去書本里聆聽遙遠星空...。
孩子見識過的物體,會存留在他們的大腦硬盤里,在幻想啟動時,這些物體就會悠然而出。
適度留白
所謂留白,就是減少我們所說的,所做的。
與孩子看繪本講故事,適時的反問孩子:“猜猜接下來會怎么樣呢?”讓孩子發(fā)揮想象力大膽的猜。
孩子猜測的結果會有些無聊,甚至荒唐。用一句常用的網(wǎng)絡用語釋然:“不要在意這些細節(jié)。”
孩子的荒唐是他幻想后的結果。也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想象力的鍛煉。
和孩子一起做“白日夢”
多問孩子如果。
如果你有一只魔法棒,你想變出什么?
如果貓咪會說話,你會和它說什么?
如果你明天能長大,你想做什么?
…
我記得問女兒最后一個問題時,她是這么說:
“如果我長大了,我要自己倒水洗澡,還要和媽媽一起去工作,還要自己做甜甜圈,還要去很遠很遠的草坪…”
童言無忌卻是孩子內心的渴望。這樣的“白日夢”會讓孩子處于思考狀態(tài),也是幻想的開啟。
手工活動
黏土、泥塑、折紙、繪畫...這些都算是手工活動。
手工看似是鍛煉孩子動手能力,實則是在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如何折,做成什么樣,小物件如何表達?每個問題都需要啟動孩子的思考。
前段時間我和女兒比賽用紙盤做小丑魚,我用百度搜出一堆圖案,對照著做。女兒則坐在一邊自己搗鼓,我們兩互不打擾的做了30分鐘。結果,我的小丑魚很標準,女兒的小丑魚卻變成了大鯊魚。
我問她:“你是怎么想到的?”
她說:“媽媽,這是生氣時候的小丑魚,它生氣了嘴巴就變大了,牙齒也露出來了,然后就變成大鯊魚啦。”
對于女兒這個創(chuàng)作作品,我非常雀躍,這才是孩子發(fā)揮想象力的結果啊。
03
哲學家狄德羅說過:“想象,這是特質。沒有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為人”。
馬云在一堂演講上呼吁:
“如果我們繼續(xù)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學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后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因為他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時代。”
這兩年BAT的大佬們都在談智能化,這是未來發(fā)展的風向,以后越來越多的流水線與重復性質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未來,我們的孩子面臨的是人機共存。
教育部副局長杜占元在12月16日的“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上發(fā)表的演講中,對于“如果機器能夠思考,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孩子什么能力”這一論題上,給出了前瞻性見解,其中一點便是創(chuàng)新思維。
無獨有偶,與機器比計算比數(shù)據(jù),我們的孩子會失去生存的余地,比創(chuàng)新比思維,才是他們的出路。機器畢竟是編程所致,是刻板的,而人是鮮活懂得變通的。
養(yǎng)育孩子也需要順勢而行。
作為父母,保護好孩子的想象力,比畫的像,答的對更重要。
標準的邏輯會把孩子從A帶到B,想象力能帶他們去任何地方。
包括未來的工作。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