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定有不少父母都碰過類似情形:出生三個月內的嬰幼兒,因不明原因不停大哭,怎么哄都沒有用,經醫生診斷后才發現可能是嬰幼兒腸絞痛引起的癥狀。其實,“嬰兒腸絞痛”并不一定代表寶寶出現腸絞痛癥狀,有時就連專業的小兒科醫生也無法找出寶寶哭鬧的真正原因,但寶寶在哭的時候,雙腳會猛烈亂踢,且看起來腹部緊繃,所以就有人直接將此現象統稱為“嬰兒腸絞痛”,并沿用到現在。雖然這個病癥名稱并非完全正確,但寶寶的確也會因某些因素而出現腸絞痛癥狀。本文將針對真正的“嬰兒腸絞痛”癥狀進行詳細剖析。
何謂“嬰兒腸絞痛”
1954年,一名紐約市的兒科醫生Morris Wessel提出三個準則來定義嬰兒腸絞痛:“寶寶在一周內大哭三次以上,每次長達三小時,且持續三個星期。”嬰兒腸絞痛通常發生在出生一到兩個月內的新生兒身上,大約25%的寶寶曾發生此現象,一般三四個月大以后的嬰幼兒便較少出現此癥狀。雖然國外為此進行了許多相關研究,但始終找不到最關鍵的因素,所以早期有些父母與醫生都認為,只要等待時間過去,癥狀就會自然好轉。這就是為何某些嬰幼兒健康守則會告訴父母“此時應抱著寶寶,適時安撫他,待寶寶獲得安全感之后,自然會停止哭泣?!辈贿^,當寶寶大哭時,不見得只想撒嬌,病理引起的身體不適,也是造成新生兒哭不停的原因之一,且大多數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會深感焦慮。因此,為了避免延誤治療時機,到了2008年時,又有學者重新定義嬰兒腸絞痛的意義及建議處理方式:“寶寶在一周內大哭三次以上,每次長達三小時,且持續一周時,就必須請醫生介入觀察治療?!?
引起嬰兒腸絞痛的可能因素
1.乳糖不耐癥
造成嬰兒腸絞痛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遺傳自父母的乳糖不耐癥。乳糖不耐癥的起因為消化系統內缺乏水解乳糖所需的乳糖酶,導致人體無法有效消化攝取的乳糖,一旦食用了含乳糖的母乳或相關食品,就會產生不良反應(例如腹脹、腹瀉等),也使寶寶的腸子蠕動異常,引起哭鬧不安。曾有研究顯示,亞洲地區約有七成的人口罹患乳糖不耐癥,其中只有二成五的人會出現臨床癥狀,而發生嬰幼兒腸絞痛的個案當中,就有八成寶寶罹患乳糖不耐癥。此外,針對某些因特殊原因而無法順利喝到母乳的腸絞痛寶寶,只要換成無乳糖配方的奶粉,將近一半的腸絞痛嬰幼兒能改善癥狀。
2.母乳蛋白過敏
有些爸媽可能曾發現,寶寶平時只喝母乳,卻出現不明的血便。這種狀況為“母乳寶寶過敏性直腸炎”。這是一種由母乳蛋白過敏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有0.5%~1%,起因可能是由于媽媽平日飲食中的蛋白質進入母乳后所導致。顧名思義,關鍵食物為牛奶等易引發過敏的相關制品(因特殊原因而喝配方奶的寶寶也有同樣情況,比例可高達5%~25%)。這些寶寶平時不會出現其他癥狀,但當喝下母乳(或配方奶)之后,便比較容易苦惱,且排泄次數增加,并出現血便或黏液便;癥狀由輕到重也有不同表現。較輕微的癥狀為腸絞痛、腹脹及苦惱,較嚴重的表現則為血便。為改善此現象,哺乳媽媽可以進行適度飲食控制,方法為每天攝取的奶制品或蛋白類飲品少于500ml,若媽媽本身對其他食物也會產生過敏反應,例如甲殼類(蝦、螃蟹、蛤蠣、牡蠣等)、花生、巧克力、芒果、草莓、獼猴桃等容易致敏的食材,都須減少食用量,但不應完全避免食用,以免營養攝取不均;經相關研究證實,有五成至八成的寶寶都能因此改善癥狀。
3.孕婦生活環境與性格
此因素或許和嬰幼兒腸絞痛無直接關聯,但臨床上曾有性格較焦慮的孕婦照了超聲波后,發現腹中胎兒經常哭泣,當寶寶出生后,便需要父母多花時間加以安撫。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媽媽的生活環境、家庭原因、情緒等會成為嬰兒腸絞痛的關鍵因素之一,且媽媽如果經常散發緊張的情緒,可能也會影響寶寶,使寶寶的腸胃蠕動變慢,造成食物吸收不良。
此外,腸道的益菌多寡也會影響腸子發育,且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寶寶確診為雙糖(乳糖及蔗糖)不耐癥時,除了將飲食中的雙糖去除之外,同時也可搭配益生菌來改善雙糖酶活性,益生菌甚至還能加速牛奶蛋白過敏復原,所以也有醫生會建議家長可利用補充乳酸菌的方式,來緩解嬰兒腸絞痛的問題。
治療及預防
1.聽從醫囑給予用藥
若確診為嬰兒腸絞痛,醫生就會為寶寶開立藥方(視病情可分為消腹脹與抗過敏藥物),若寶寶有腸子蠕動方面的問題,就會再額外追加預防腸痙攣的藥物,通常服用兩周至三個月不等,病情就會逐漸好轉,其中甚至有八成至九成的寶寶可在服藥過后兩三周時停藥,父母除了準時喂寶寶吃藥之外,也需聽從醫囑,改變自己與寶寶的飲食習慣。
雖然隨著月齡漸大,寶寶的消化功能便趨于成熟,嬰兒腸絞痛的癥狀就會自然消失,但其中可能有一成左右的患者,過了三四個月大之后,仍會出現哭鬧、脹氣等癥狀,此時醫生也會視情況調整藥物。在沒有醫生處方簽的狀況下,父母切記不可停藥或自行到藥店選購藥物,以免為寶寶的身體帶來更大負擔。
2.平時可按摩寶寶腹部
按摩有助于平衡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并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環,對于身體的修復能力、免疫力與腦部皮質活動都有正面效益。此外,按摩寶寶的腹部,還能改善脹氣及便秘等問題,進而促進消化代謝,對出現腸絞痛癥狀的寶寶而言,將帶來正面幫助。在按摩腹部時,爸媽可以用手掌貼合寶寶的肚子,輕輕以順時鐘方向畫圈,按摩過程中可以和寶寶說話,安撫他的情緒。
不過,寶寶剛出生時,關節與肌肉組織都尚未發展完全,身體較無支撐力,所以建議爸爸媽媽盡量等寶寶一個月大之后再為他按摩。按摩時,力度必須掌握“輕、慢、柔”三個要素,并搭配適量按摩油,才不會摩擦到寶寶的肌膚,但按摩油須避免使用石油或礦物提煉出的物質,應以植物油為佳。
3.嬰幼兒腸絞痛與偏頭痛有關?
2013年4月,《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的某篇研究發現,6?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偏頭痛,似乎和嬰兒時期的嬰幼兒腸絞痛有所關聯;其中,有五成至八成的個案在小時候曾發生過嬰幼兒腸絞痛,所以學者推論嬰幼兒腸絞痛可能是偏頭痛的前驅癥狀。雖然原因尚未明確,但或許是因為這些孩子的腸胃道不具有足夠的益生菌,進而刺激到腦部,才會導致往后經常出現偏頭痛癥狀。此外,2012年9月發表在《神經學雜志》(Neurology)的某篇研究也顯示,比起正常媽媽,偏頭痛媽媽生出的小孩,也較容易出現腸絞痛癥狀。擁有這種體質的寶寶,起初在子宮內接收的環境為安靜、溫暖與昏暗,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一出生后就立刻被迫接受充滿光線、嘈雜與冰冷的環境,他們可能也會因此過度敏感,才比一般的孩子更愛哭鬧。
不過,有偏頭痛困擾的媽媽不必太憂心,畢竟嬰幼兒腸絞痛僅能算是一種癥狀,并非正式的疾病,對孩子的身體來說,不會造成太大負面影響。如果真的很擔心寶寶的健康狀況,只要發現寶寶有任何不對勁,一定要請專業的兒科醫生為寶寶親自評估是否有疾病方面的問題,若順利排除所有疾病因素,接下來就有賴于爸爸媽媽的陪伴,給予寶寶足夠安全感。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