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養的新生寶寶甚至會發生一天排便7—8次的狀況,父母不必擔心,這叫做生理性腹瀉,屬于正常現象,到寶寶長到一定時期這種腹瀉會自動消失。另外,如果寶寶大便呈深綠色粘液狀,這就表示母乳不足,寶寶處于半饑餓狀態,需要增加母乳量,如果媽媽母乳確實不足可以給寶寶添加鮮牛奶、奶粉等。
嬰兒的糞便一般為糊狀或是比冰淇淋粘稠一些,沒有氣味。吃母乳的孩子很少便秘,孩子幾乎能吸收所有的東西,廢物很少,這也說明為什么孩子有時三天才排出一次糞便。請記住媽媽所吃食物很大程度地影響著嬰兒,辛辣的食品會引起孩子消化不良。
小孩剛出生的時候,母乳喂養的孩子一天六到八次都是正常的到了滿月的時候,隨著消化功能成熟,大便會逐漸減少,這個時候一天一次大便或者隔天一次大便都是正常的。據現在國際上的統計資料證實,母乳喂養的孩子,兩個月到三個月的孩子可以到八九天一次,這個時候孩子喝奶是正常的,肚子不脹,不吐奶都是正常的,如果發現孩子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同時肚子脹,而且不愿意吃奶,就出現問題了,要到醫院上看。牙齦上小白點,上皮細胞株正常堆積,一般三四周以后就消失了,過去有老人說這叫馬牙,要求給擦掉,實際上如果弄不好,容易造成口腔感染,不用管就行了。
純母乳喂養的孩子到兩三月的時候比較容易出現寶寶的便便時間會拉長,四至五天一次,甚至八至十天才拉一次大便的問題。這說明消化功能已經比較好了,所以拉得時間比較長,如果四個月后還是這種情況,那么要結合孩子的體重來看,如果正常,大便不干也不稀就挺正常的,不用擔心。如果體重不正常,或者大便干燥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嬰兒在加輔食后大便次數可以減少。1周歲以上的小兒大便次數右減至一天一次。
相對于母嬰喂養的寶寶,人工喂養的新生寶寶大便會較少,通常會干燥、粗糙一些,稍硬如硬膏,但也是只要不難解,不似羊便,就沒關系。如果消化沒問題,通常會是土黃或金黃色,略帶一些酸臭味,每天約1-2次。在孩子消化功能穩定下來以后,吃配方牛奶的孩子排便的次數比較多,糞便質地較吃母乳孩子的糞便硬、發黃、有異味。吃配方奶的寶寶,每天應至少排便1次,假如達不到 1天1次,而且排便時因大便堅硬而很吃力,就有可能是發生了便秘。
有時爸媽會發現孩子的糞便柔軟,像軟皮雞蛋—樣,但是正常孩子的糞便應該是硬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多給孩子飲水:即在平常的配方牛奶中多加一些水。在孩子喂奶中間,也可以給孩子多喝一些涼開水。在孩子達到幾個月后,可以在飲水中加一些干梅汁或濾過的水果汁,預防糞便干燥。
孩子吃的牛奶中不一定非要加糖,如果加糖,或者牛奶中含有較高的糖分,孩子的糞便一定會疏松、變綠或呈凝乳狀。這時應該停止在奶中加糖,如果長期不見好轉,請與醫生聯系。
俗話說:嬰兒都是直腸子現吃現拉,吃的多拉的多。等攥肚了以后就會次數減少了。
一般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大便次數較多,相對較稀且不成形,每天2—7次;人工喂養的寶寶大便次數會較少,基本成形,或者較干。奶粉喂養的大便每天1-2次或l~2天一次,都屬正常。
如果新生兒的大便是近幾天才有變化的,可能是消化不良,應適當減少奶量,或沖稀奶粉。還可給新生兒吃一點奶伴葡萄糖水幫助消化。最好去醫院看一下,以排除感染引起的腹瀉。
母乳喂養的乳母的飲食不要太油膩,宜清淡、易消化,果蔬類食物可適當多吃一些。在喂奶時注意可將最后一段的奶不要喂(脂肪含量較高),加喂配方奶粉。
新生兒也可能是生理性腹瀉,生理性腹瀉是由于腸道厭氧菌減少,破壞了腸道屏蔽功能和菌群間的拮抗作用,促進腹瀉的發生。其特點是大便次數增多,每日可達 4~5次,為稀黃或綠色稀便。但食欲好,不伴嘔吐、無發熱現象;體重增加不受影響,多數再增加輔食后大便自然恢復正常,不必用藥治療。
解決方法:
對于新生兒次次數多的情況,寶爸寶媽們可以從食物方面進行下手;
1.韭菜汁:韭菜葉搗爛取汁1小杯,溫開水送服,早晚各1次。
2.新鮮土豆去皮切碎,加開水搗爛,用紗布包,絞汁,每日晨起空腹服1~2匙,酌加蜂蜜同飲,連用半月左右。
3.蘿卜籽10~20克,炒黃研細粉,加糖,開水沖服,每日分1~2次服。
4.黑芝麻15克,搗碎,水煎,空腹食?;蚝谥ヂ?0~20克,炒香,打碎,與雞蛋同煎或夾 入饅頭、面包內,日1~2次。
5.黃芪蘇麻粥:黃芪10克,蘇子50克,火麻仁50克,粳米250克。將黃芪、蘇子、火麻仁洗 凈,烘干,打成細末,倒入200毫升溫水,用力攪勻,待粗粒下沉時,取藥汁備用。洗凈粳 米,以藥汁煮粥。適用于氣虛便秘。
新生兒大便次數少,但是如果不漲肚、小孩子不哭鬧那還是沒什么問題的。
正常小兒每日排便次數可有較大差別,有的可一天幾次大便,有的則可每5-3日一次大使,只要大便有一定數量,不十分干燥又不稀,同時又無不適癥狀,就均屬正常。
即使大使次數較少,但大便質和量無不正常情況,又無癥狀,亦不能認為是不正?,F象。如果大便干燥,量少又較難排出,雖然一天可有2-3次,但總量可能比平時一次還少,亦應視為便秘。
特別是同時有食欲減低、腹部脹滿、便意頻頻,更應視為便秘。
如果平時排便較規則,突然二天以上不解大便,尤其是伴有腹痛或腹脹,即應視為便秘,要及時尋找原因。
新生兒大便次數少的原因
1.飲食因素
常見是食物成分不當,如人工喂養時,牛奶含酪蛋白與鈣質較多,容易便秘。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質而缺少碳水化合物,腸道菌群改變,腸內容物發酵過程少,大便呈堿性,容易干燥導致便秘。另外,小兒偏食,喜食肉類,不吃蔬菜,食物精細少渣,食物中纖維素太少,也易發生便秘。此外,嬰兒進食過少,消化后液體吸收,余渣少,使大便少、變稠也會發生便秘。
2.不良排便習慣
生活無規律,缺乏正常的排便習慣,未形成排便的條件反射,經常延誤排便時間,導致數日不排便,形成便秘。
3.習慣性便秘
這是一種心理性、功能性便秘,小兒常因貪玩而抑制排便,或排便時過度緊張,影響正常排便反射的建立
好發于2-3素,臨床表現以腹脹、便秘為主,多在腹部左側能觸及充滿糞便的腫塊。
4.局部器質性病變
常見于患肛裂、隱窩炎、肛周急性炎癥或膿腫等,因排便時局部疼痛而抗拒排便、導致便秘。
5.全身性疾病
營養不良、佝僂病、高鈣血癥、皮肌炎、呆小病、先天性肌無力等,都可因腸壁肌肉無力、功能失常而發生便秘。
6.先天性巨結腸
其原因是腸壁肌間神經叢中先天性缺乏副交感神經節細胞,90%以上的病例僅直腸受累或波及遠斷結腸,個別病例波及整個結腸。男女之比為10:1。多在出生后1-6天發生急性腸梗阻,臨床表現為便秘、嘔吐、腹脹,直腸指診空虛無糞、指檢可激發排便反射,隨手指拔出而有胎糞排出伴大量氣體,同時腹脹緩解。
7.藥物性便秘
小兒服用鹽酸哌醋甲酯、二苯乙內酰脲、鹽酸丙咪嗪、抗酸制、酚塞嗪等都可引起便秘。
解決方法:
1.改善母親飲食結構
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吃辣少吃火鍋,可以吃點孕產婦維生素或是孕產婦奶粉.
2.多喂寶寶喝水
大人也應該適當的飲水,寶寶喝水少就會大便干,但是呢目前你抱抱的情況仍然屬于正常的情況。不用過分的擔心的。
3.給寶寶多揉肚子
給寶寶沐浴后,在溫暖的房間里,手掌心涂抹嬰兒潤膚油或是橄欖油,順時針方向以寶寶肚臍為中心雙手輕柔的畫圈按摩,只得注意的是當一個手順過肚臍后另一個手馬上加入繼續推/揉過去,這樣才起到一個推動腸胃蠕動的作用.如果就是普通的順時針揉效果當然不如前者.
4.用軟肥皂
如寶寶大便有困難時可用軟肥皂頭潤滑肛門口.實在不行用嬰兒開賽露.
5.訓練定時排便的習慣
對3個月以上的嬰兒,可以訓練定時排便的習慣,幼兒可以在清晨或食后定時坐盆,以逐步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習慣。
6.飲用蜂蜜水
經常便秘的孩子,可讓其每天清晨飲用蜂蜜水,有良好的通便作用,這是因為蜂蜜具有潤肺補中、潤燥滑腸、請熱解毒等功效。飲用蜂蜜水每次不得少于60ml,太少無效,若用溫開水沖服效果更好。香蕉也是治療小兒便秘的良好食物,一般吃上1—2只香蕉,短期內即能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7.平時注意有意識的定時培養寶寶便意
比如每日早晨/晚上固定這個鐘點給寶寶把一下,每日例行公事,時間長了寶寶的生理時鐘會自動調整過來的,要有信心. 如果是喝奶粉的話可換個牌子的奶粉.其他同上.
有條件的話可讓寶寶參加嬰兒游泳,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哦!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