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兒時期,孩子就會逐漸形成三種依戀模式:
安全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系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當母親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很快樂,也有勇氣去探索周圍未知的空間。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在旁邊不會有什么危險。即便遇到危險,他們也能回到媽媽那里尋求安撫。媽媽離開不在的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會很痛苦,一直等待著媽媽回來。但只要媽媽回來了并安撫了他們,他們會很快恢復正常,又開始愉快的玩耍,而不是一直粘著媽媽。
回避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系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媽媽在不在身邊他們都無所謂,他們也不會親近媽媽。他們探索未知空間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和媽媽親近。
焦慮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系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們看起來正常。可一旦媽媽離開,他們就會非常痛苦。當媽媽再回到身邊時,他們就會對媽媽發脾氣。只要媽媽表現出要離開的意圖,他們就會大吵大鬧,或者纏住媽媽不放。他們對玩耍失去了興趣,所有的焦點都在媽媽身上。
依戀模式若持續發酵,就會影響到他們成年后的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
一個安全型依戀關系人,別人和他的相處會很舒適,尤其是伴侶,因為他們很少會對一段關系表現出焦慮,也不會對伴侶太過依賴;
一個回避型依戀關系的人,很難與別人建立起親密的關系,即使建立了,對方也會覺得他冷漠,不會關心別人,愛對他來說是一件負擔很重的事情;
一個焦慮型的依戀關系的人則最為糾結。這個人非常渴望別人的關注與關愛,一旦得不到,就會變得歇斯底里;但是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很害怕建立一段關系,害怕這段關系失敗或者害怕失去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沒有辦法和伴侶保持一種適合的距離,所以給伴侶的感覺是忽冷忽熱。
依戀關系如何影響一個人成年后的親密關系,目前尚存在一些未能確認的方面,但可以肯定,這種關系對一個人有著極大的影響。
怎樣才能創造出安全型的依戀模式?
最重要的是,回應孩子的需求,無論生理需求還是情感需求。如果孩子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應該給與孩子足夠的關注,而不是置之不理;如果孩子想獨處,父母也應該給與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獨自探索身邊的世界。當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如果父母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覺得無論如何都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關注,他們將會輕視愛,并且認為只能靠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回避型的依戀關系。
如果父母是那種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根據自己的心情或者安排,有時回應孩子需求,有時又無視孩子需求,在孩子想要獨處的時候強行剝奪孩子獨處的空間,這樣的孩子就會形成焦慮型的依戀關系。他們不知道如何與另一個人相處才能在需要的時候被關注,或者是否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擁有獨處的空間。
沒有一個父母是完美的,你不可能總是回應孩子的每一次哭聲,每一次需求。所幸,依戀關系模式也不是通過一兩次互動形成的,它是孩子和母親在長期互動中而形成的模式。
也許你曾經沒有做對,但永遠也不晚。關系,是在我們一生中都可以塑造的東西。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