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鵝口瘡
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癥,常見于2歲以內的嬰幼兒。
白色念珠菌是霉菌的一種,沒錯,和大家熟悉的霉菌性陰道炎的感染源是一樣的。它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及陰道里,正常情況下數量少不引起疾病,當免疫下降或菌群失調時,就會大量繁殖導致感染。
鵝口瘡主要表現為白色點狀或小片狀膜樣物覆蓋在口腔粘膜上,頰黏膜也會受累。不能去擦,如果強行撕掉會引起出血。
輕微的不易察覺,而嚴重的會引起進食疼痛,所以患兒常會表現出煩躁、食欲差,喂食就哭,甚至可能伴有發熱,呼吸不暢、吞咽困難等等。
白色念珠菌會容易在人體免疫下降或菌群失調時大量繁殖,
所以容易患上鵝口瘡的情況有:
1、寶寶飲食攝入不足或者輔時添加不均衡導致營養不良;
2、長期使用抗生素或者腹瀉時間過長,破壞腸道有益菌,導致菌群不平衡;
3、媽媽產道有霉菌性炎癥,寶寶出生時接觸了產道分泌物的霉菌導致感染;
4、不注意衛生,比如餐具不消毒、寶寶吃手、吃玩具或者媽媽乳頭不干凈,導致霉菌進入口腔;
5、太注意衛生,不注意衛生導致感染的情況多發生在農村,而有的感染卻是因為太注意衛生,比如母乳每次喂奶前都要用消毒濕巾擦拭,寶寶餐具奶瓶每次都要徹底消毒,這樣做反而會讓體內菌群失調。一味造就無菌的環境也是一種極端哦,要知道正常人體就是好困壞菌和諧相處的。
鵝口瘡怎么處理
長了鵝口瘡,處理并不難,只需要這3樣:
制霉菌素片、魚肝油或者維生素D滴劑、益生菌。
藥店買制霉菌素片研成粉末,用魚肝油或者維生素D滴劑調勻,涂于創面。也可以直接用制霉菌素液體涂創面,每4小時涂一次,最好吃完奶或者輔食后再涂,以免沖掉口中的藥物,一般口腔外面的好的更快,口腔里面的由于會被口水稀釋,需要多涂幾次效果才明顯。
比如這一位鵝口瘡媽媽的反饋:
治療同時,口服益生菌制劑,局部治療很容易反復,配合益生菌改善腸道菌群提高免疫力,減少再次感染的幾率。
治療同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注意衛生但是不能太過,母乳喂養前如果乳頭臟了可用溫水輕輕擦拭,不宜用消毒濕紙巾。因為媽媽乳頭周圍有需氧細菌,寶寶吸吮時能直接吸入需氧菌和厭氧菌,有助于腸道菌群的建立。
* 寶寶餐具應煮沸消毒,但是沒有必要次次都消毒,個人建議一天最多一次就可,配奶時應先洗手,奶嘴不要碰到其他任何地方以免受污染。
* 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應注重輔食的均衡和多樣性,比如不能一直吃米粥或者米粉,應不斷加入各種蔬菜水果和肉泥,剛開始一樣樣添加,后面應多種食物混合一起,避免寶寶出現營養不良哦。
PS:說到鵝口瘡,醫生一般都會告訴我們一定要注意衛生,要給餐具消毒,殊不知,太注重衛生也是導致鵝口瘡的原因,所以愛衛生也要“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哦。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