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和對癥治療
臥床休息,加強營養,補充適量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必要時給予輸血、血漿、白蛋白和丙種球蛋白。高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溫,煩躁者給予鎮靜劑等。
2.病原治療
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是治療的關鍵。應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殺菌劑為主;一般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多自靜脈給藥;首次劑量宜偏大,注意藥物的半衰期,分次給藥;療程不宜過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熱退后7~10天方可酌情停藥。
3.局部病灶的處理
化膿性病灶不論原發性或遷徙性,均應在使用適當、足量抗生素的基礎上及時行穿刺或切開引流。化膿性胸膜炎、關節膿腫等可在穿刺引流后局部注入抗菌藥物。膽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時應考慮手術治療。
1.分娩時處理不當
分娩的胎兒,孕婦羊膜早破、羊水污染、產程延長、助產消毒不嚴等,可能會增加感染機會,新生兒敗血癥造成。
2.新生兒護理不當
新生兒的皮膚、粘膜薄嫩,容易破損;未愈合的臍部是細菌入侵的門戶;更重要的是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局限于,當細菌從皮膚、粘膜進入血液循環,容易造成膿毒癥體擴散。
3.深傷口處理不當
鐵釘或木刺扎傷,可能會感染破傷風桿菌,這種菌是厭氧型菌,在氧氣少的地方生長繁殖更快。如果你在傷口上貼個創可貼,剛好給這種細菌繁殖制造了有利條件,容易發生破傷風(一種嚴重的特殊類型的敗血癥)。
4.擠“三角區”的痘痘
年輕人不要隨便擠臉上的痘痘,特別是長在面部“危險三角區”的痘痘。楊創國解釋,因為“三角”區內靜脈非常豐富且沒有靜脈瓣,相當于沒有阻止血液反向回流的“閥門”,所以,如果隨意擠壓痘痘,引發感染后,細菌隨血液流向顱內,極易引發顱內感染,危及生命。
5.經期頻繁使用衛生棉條
女性月經時的出血是子宮內膜脫落引起的,可以說,這時候子宮內是有“傷口”的,衛生棉條在塞入時很可能就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而血液是細菌最好的培養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量繁殖并通過創口進入人體血液內,釋放毒素就可能引起敗血癥。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