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雖然一播出大家就猜到了后面的劇情,看到子君被老公劈腿,就猜到她會離婚帶著孩子自立自強,但是看著子君一步一步走到現在,中間過程還是令人唏噓和動容。
特別是她在法庭一番言辭懇切的真情流露,讓人淚目。
這一番陳述,讓之前恨鐵不成鋼的觀眾,開始心疼這個一無所有的媽媽。
中國媽媽的偉大,就是在孩子成長上絕對不含糊,子君為了孩子撫養權,自己的轉變連她自己都想不到,雖然這個轉型不算驚艷,更算不上逆襲,但是令人刮目相看。
不過,在全職媽媽心中還是有諸多疑問,編劇為了戲劇效果,給大家熬了一桌雞湯盛宴的同時,又順便把全職媽媽這個“職業”黑了一把。好像全職媽媽就是吃喝逛街,盯著老公,沒頭腦沒教養。而在格子間里擁有一個小小的位置,似乎是女人獲得尊嚴的標配。
這下把家庭主婦們嚇壞了也惹怒了,“我生了孩子之后五年沒工作了,看完劇之后我覺得應該去找個工作!”“為什么中槍的總是家庭婦女?為什么很多人都想當然地無視家庭婦女的覺醒和努力?”有人在公號下留言說。
好吧,在太長時間里,“家庭主婦”“全職媽媽”被賦予了一種井底之蛙的形象,或任勞任怨,或絮絮叨叨,很難引起人的尊重。不過,這個鍋她們現在不想背了,同樣是家庭主婦,大部分人的生活充實,甚至可以說是忙碌,一個人就活成了一支隊伍。
我認識一家移民日本的朋友,爸爸在IT公司做程序員,媽媽是個家庭主婦,帶兩個淘氣可愛的學齡前男童,做飯打掃教育一樣不落,還要兼職做商務、寫文章、做教育產品微商,生活作息不穩定,卻還每天能量充沛。說實話我對她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樣的家庭主婦簡直是世界上最有挑戰的職業,一般人誰敢嘗試?
全職媽媽沒有錯,錯的是子君這樣像巨嬰一樣被豢養。
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對人成長劃分了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主要任務。其中,人在青春期的任務是獲得“自我同一性”,也就是需要對“我是誰”這個問題形成一個答案;在青年初期主要需要獲得親密關系,避免孤獨;而在成年期,就會更關心后代,以及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一個階段沒過好,都會影響后面的心理發展。
子君雖然年齡到了成年期,但其實還是個青春期任務未完成、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少女。對親密關系很重視,但是離婚前沒有對自己的價值思考過,對于孩子的教育也不如俊生上心。
一個成年人不會在單純的吃喝玩樂,購物逛街中獲得幸福快樂,她會想要實現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想為這個家庭也做點什么,特別是陳俊生這樣不過是一個小公司的項目經理,兩年50萬都拿不出來,正常人都會想自己做點什么貼補家用。再不濟,把自己隨手到處扔的LV包包拿到某魚上賣掉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蔡康永曾經在《奇葩說》上說:“越早開始你的中年危機越好。”其實說的就是進入埃里克森所劃分的成年階段,思考你這輩子到底要什么,能做什么。
其實,俊生跟子君之前像兩個沒長大的孩子,都在人生某個階段有沒過去的坎,劇情展開的是他們的成長(別以為成長這個詞專屬于孩子,大人也一直在成長)。
俊生一開始是父母的聽話孩子,努力打拼,肩負男人的責任,對于自己“我養你”的愛情誓言也深信不疑。而人到中年,他意識到自己需要的不只是個漂亮溫暖卻沒想法的妻子,放下了責任帶來的壓力,選擇了與自己并肩作戰的熟女。
而子君此前是俊生的孩子,每天等俊生回家,取悅俊生買他喜歡的沙發,她是個做著瑪麗蘇夢的小女孩,被迫變成獨立自強的成年女性,扛起了養活自己和兒子的責任。雖然是個很被動的選擇,卻做了個華麗轉身,就像唐晶說的,這是件好事啊。
通過被迫“斷奶”,讓子君開始長大。
但是,也沒有人能真的一夜長大,最初開始找工作的子君也還是有些小孩子的依賴,還好唐晶夠理智和冷靜,她知道子君不僅要找到一份工作,心理也要長大才行。
要長大,不是找個工作那么簡單,而且要敢于離開心理上的舒適區。
子君與涓生這兩個名字,最初來自魯迅的小說《傷逝》:兩個人沖破傳統枷鎖走到一起,但是最后涓生始亂終棄,愛情被無聊的柴米油鹽打敗了。那時候,子君是女性自我覺醒的代表形象,但是也無法走出嫁夫隨夫的想法。
而作為現代女性的亦舒就是要打魯迅先生的臉:現在的女人離開豢養自己的男人會過得更好!
今時不同往日了,滿大街的紅男綠女都意識到了獨立的重要性,女人沒有工作會有危機感,男人也鼓勵女人加油干,大家一起共建美好生活。
做什么職業都沒錯,最重要的是,有成人思維,有自我意識。就算是全職媽媽,也是個很有挑戰性的工作,要求能力強,情商高,不斷接觸新事物。
兩個旗鼓相當的成年人一起生活,才有趣,才平衡,用靳東男神的理念就是:交易。一旦其中一方成長落后了或者停滯了,關系就不平衡了,生活也了無生趣。
如果子君和俊生此前都明白這個道理,互助成長,也不至于最后離婚,孩子糾結該怎樣面對兩方家庭??∩鷺O端地委屈自己,子君極端地放縱自己,最后導致最極端的結果——分開。
人的一生都在反思,在長大,在追求自我成長的道路上,不分年齡。
曾經有一位讀者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她是個20多歲的女孩,她的爸爸在她高中畢業后,毫無征兆地離家出走了,沒人知道他去哪了,怎么也找不到。但是她的爸爸明明在此前就是個標準的好男人,好爸爸。那之后,全家人都恨透了她爸爸,她更是無法解開那種被遺棄的心結,那種對爸爸又愛又恨的想法始終折磨著她,讓她不知所措。
聽完后,我的心情也很復雜,既為女孩的遭遇感到傷感,也同情著那個面對生活的痛苦把頭埋進沙土的爸爸。女兒其實是愛著爸爸的,愛里也夾雜著恨,不過她無法控制爸爸媽媽的做法,她需要做的是與這段過去和解。
我表示了對她的理解后,對她說:“每個人在某一刻都會思考生命的意義和自我的價值,也有那么一刻,決定為自己這一生做些什么。作為一個為家庭默默付出20年的男人,你的爸爸承受的壓力是難以想象的,而他的生命已經過半,也把你養大了,現在他想去做一些對他來說同樣很重要的事情,想試試他早就想要的活法。他是你的爸爸,你媽媽的老公,你奶奶的兒子,但是同時他也是他自己。也許這樣說,你能有一絲絲理解他嗎?”
她聽完后,說自己哭了,開始理解當初爸爸的做法。
從道德層面講,也許這個男人是不負責的,不過這個男人年過半百卻決定為自己而活,我竟有些為他感到高興。
每個人都需要活在自己的人生里,對自己負責,生命才能熠熠生輝。哪怕年齡大了,也可以選擇自己熱愛的活法。
小說里,俊生最后對著子君說:“你如今更自然,以前你四平八穩,像塊美麗的木頭,一點生命感也沒有,現在是活生生的,眼角帶點滄桑感。”
電視劇中,賀涵也開始對子君流露一絲欣賞。
期待這部劇最后,再次獲得親密關系、回歸家庭的子君,也能活出自己的魅力,身處家庭而又實現自我,這才是真的長大了。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