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Hachinski V給一個偏頭痛相關腦梗死患者查體發現,當患者手掌朝下五指伸直時拇指伸展,他把這個現象稱為拇指征。隨后,他讓患者雙掌相對,他發現伸展的拇指(extended thumb)變為了拇指上翹(upgoing thumb),這個與伸跖反應相對應。
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是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系統性描述和分類)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多歸功于Jean-Martin Charcot和他的學生們,包括Joseph Babinski。1896年,在法國舉行的一次生物學會議上Babinski(1857-1932)介紹了Babinski征,他發現刺激痙攣性偏癱患者的足跖面可以導致大拇趾伸展。從此以后,大約發現了30多種Babinski征的下肢等位征,但是Babinski征仍然是神經病學查體的標準。幾項研究也發現Babinski征是腦和脊髓皮質脊髓束受累的敏感指標。
目前絕大部分神經科醫生仍然習慣于評價下肢的反射異常,但是上肢反射也有報道。Johann Hoffmann (1857–1919)更精確地說是他的助理Curschmann于 1911年發現輕彈或突發釋放第2、3、4手指時大拇指末節會彎曲。這個現象可以見于正常人,但是完全陽性試驗(所有手指皆彎曲)以及雙側Hoffman反射不對稱可以見于頸髓或以上水平上運動神經元病變。但是不能單獨采用Hoffmann征篩查腦和頸髓的上運動神經元病變。
1985年Hachinski V給一個偏頭痛相關腦梗死患者查體發現,當患者手掌朝下五指伸直時拇指伸展,他把這個現象稱為拇指征。隨后,他讓患者雙掌相對,他發現伸展的拇指(extended thumb)變為了拇指上翹(upgoing thumb),這個與伸跖反應相對應。
A圖,手休息位時左側為拇指上翹征;
B圖,上肢平舉至肩時,左側為拇指上翹征
以前研究報道過TIA和卒中患者的拇指上翹征(upgoing thumb sign)。2017年來自加拿大的Vladimir Hachinski等在Neurology上發文,目的在于比較卒中或TIA vs 假卒中(stroke mimics)患者拇指上翹征的發生率。
最終他們發現拇指上翹征更常見于小卒中/TIA患者(vs 假卒中)。
問候語:你的拇指上翹了嗎?≈ 你腦子有病吧!
也有人說這叫“點贊”征。
原始出處:
Hachinski V, Alsubaie R, Azarpazhooh MR. Upgoing thumb sign: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brain involvement? Neurology. 2017 Jul 25;89(4):370-375.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4157. Epub 2017 Jun 28.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