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漢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在古代漢語中,“娘”一字不僅是母親的意思,還往往用來意旨少女,例如晉代中的“見娘喜容媚,愿得結金蘭”。新娘一詞和老娘相互呼應,某種程度上隱喻了不同認生階段的“媽寶男”心中對女性的認知。
最近就又發生了一起關于此類媽寶男的新聞。
周末沒事就往婆婆家里跑 家中瑣事交給自己打理
本月20號,據廣西新聞網消息,廣西玉寧一對夫妻婚后因為一件事情發生冷戰——婆婆每周末都打電話要老公回去,而老公也必然答應。看起來不是挺合理的嗎?現在都說要常回家看看,關愛空巢老人。不過令她反感的不只是這些,每次陪著老公回婆婆家后,老公啥事也不做,婆婆家里面的家務活總讓她打掃(婆婆比較懶,冬天蓋的棉被現在還沒洗曬),而且讓老公動手曬曬衣服這樣簡單的活兒,婆婆都攔著不讓做,還說:“家務活本來就是女人做的、他工作累,讓他休息會。”
而且令妻子覺得無語的是,明明在市區剛剛買了房子,兩個月前才入住,家中還有大量裝修后的瑣事要處理,這時老公卻每周末都跑去幾十公里外的村子,最后卻讓自己一個人留在家中處理這些雜碎事情,每到周末,偌大的一個家里就只剩自己一個苦苦經營,怎么想都越想越氣。
新娘——真的只是新的娘
在沒結婚以前,他的一切都被那個從小哺育他的女人所包圍,不僅在生活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務活往往由母親包辦,心理上也沒有完全斷奶,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獨生子或許更為嚴重)。當結婚以后,他把新來的這個女人當成了一位新媽,而不是一個平等地位的配偶。
生活中經常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婚前都覺得對方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結果結婚后迅速發生各種別扭的事兒,除了典型的家務活全包、婆媳吵架丈夫始終站在婆婆一邊外,最夸張的案例還包括了丈夫還和婆婆睡一張床。為什么丈夫長這么大還始終活得像一個沒有斷奶的巨嬰?
畸形心理的童年根源
媽寶男出現的原因,可能包括小時候父母不和,母親和丈夫關系惡劣,便把所有的愛全部傾瀉到了兒子身上,讓兒子從小形成了依賴性人格障礙,缺少獨立性,自信心,希望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即所謂“媽媽說什么就是什么”,同時對這種親密關系的終結感到深深的恐懼。
例如上文新聞中的那位丈夫很有可能早期家庭裂痕,因而母子間形成了過于緊密的心理紐帶,再加上數十年如一日的陪伴,這種強大的慣性導致了雙方無法互相分離,建立正常的親子關系。
此外,心理學上看,這種媽寶男人格屬于典型的順從型人格,當母親屬于非常強勢的一方,對子女進行過度的干預時,孩子就有可能被培養成媽寶男或者乖乖女。
拒絕溺愛 建立正常的親子依戀關系
孩子擁有穩固的依戀關系,日后才能保持正向態度與人互動,并在各種人際關系中找到認同,甚至承受關系中的沖擊,而不會自我毀滅。
在建立依戀關系過程中,對于大一點的寶寶,家長要注意不要只讓寶寶和某一對象建立親密關系,重心不能只放在一個人身上,有時看到孩子與其他對象表現親昵(例如親戚和保姆),不要吃醋,這事實上表示孩子能夠彈性地轉換依戀對象。應該讓寶寶得到多種多樣的愛,而不是獨自一份的愛,這樣TA以后人生的不同階段就能順利切換相應的主要社交角色。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