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寶寶聰明伶俐,有些寶寶則反應有些遲鈍,一般來說,孩子笨拙不一定是因為大腦發生病變或者智商出現問題,最大的可能是孩子在3歲前的成長過程對智力的影響。
很多人以為嬰幼兒聽不懂話,就不常和寶寶說話,這是大錯特錯的。
我有一位學生,她與她先生都是博士,她的孩子現在三年級了,不喜歡上學,學習緩慢,上課不專心,缺乏主動性,時時想去田野上跑。她聽到很多有關注意力缺失的故事,便來找我,希望做神經上的檢查。從遺傳上看,孩子智商應該沒問題,她想要知道大腦是否有病變,孩子是否患了多動癥。
我先聽她描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就知道孩子的病根在哪了。
她結婚不久便懷孕了,舍不得剛開始的事業,孩子出生不久便把孩子托給鄉下的婆婆帶。不料,兩個月不到,婆婆中風了,無法幫忙,便把嬰兒再轉托給同村的嬸婆帶。嬸婆不喜歡說話,也很少跟孩子說話。冬天時,嬸婆把他穿好了衣服,放在門口曬太陽;夏天時,把嬰兒車推到大椿樹下。孩子從小就很乖,吃飽了睡,睡飽了吃,每天看著人來人往,都不吵鬧。這樣一直到孩子要上小學了,才把他帶回臺北。想不到,孩子的狀態既像人們說的多動癥,又像孤獨癥。
我聽后有點感慨,問她怎么忘記了1995年的那個重要的研究:孩子的智力跟他在三歲以前所聽到的語言多寡呈正相關。
這個研究發現,最重要的時期是一歲以前,也就是一般人認為孩子還聽不懂父母在講什么的時候最為關鍵。那些認為孩子反正聽不懂,在他們12個月以前不跟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的發展,比一開始父母就跟他們說話的嬰兒差了許多。當這些嬰兒長到3歲時,研究者給他們作《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發現孩子的詞匯與他小時候聽到字數的相關系數為0.6,扣除父母平日掛在嘴邊的“把飯吃完”“快去洗澡”“快去睡覺”這種例行公式的句子,這個相關系數升到0.78。實驗者繼續追蹤這批孩子到他們9歲,這時,他們在嬰兒期所聽到的字數與他們在《Peabody圖片詞匯測驗》的相關系數是0.77。這說明:嬰兒期父母和孩子說話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力,孩子聽到講話字數的差異就是后來智力的差異。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