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總體趨勢。
五年以來,連云港市轄區內未成年人犯罪人數為1802人,占犯罪總人數的7.8%。其中2010年未成年犯罪人數456人,占當年全市全部罪犯總數的 9.16%;2011年未成年犯罪人數423人,占當年全市全部罪犯總數的8.07%; 2012年未成年犯罪人數396人,占當年全市全部罪犯總數的7.97%;2013年未成年犯罪人數297人,占當年全市全部罪犯總數的6.81%。不滿 16周歲的犯罪人數為94人,占犯罪總人數的0.41%。非監禁刑適用率為50.8%,重新犯罪率為1.2%,女性未成年犯罪人數為29人,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數的1.6%。共同犯罪率為30.8%。從數據分析來看,雖然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總人數及犯罪率在下降,但是也呈現出多樣化、共同作案、低齡化等特點。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類型相對集中,但亦有多樣化趨勢。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類型相對集中于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侵犯財產犯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犯罪,罪名大多為盜竊、搶劫、搶奪、故意傷害、強奸、尋釁滋事、聚眾斗毆、敲詐勒索等。此外,未成人年人犯罪案件類型有了新的動向,出現了吸毒、販毒、強迫賣淫、傳播淫穢物品、詐騙、綁架罪等犯罪類型。
2、共同作案占比高,團伙犯罪日趨明顯。未成年人盲目隨從,易拉幫結派,在作案時存有恐懼心理,往往依仗人多勢眾相互壯膽,尤其是搶劫案中,大多是二人以上共同作案,其作案地點一般選擇在學校附近或自由市場等繁華地段,所采取的作案手段通常是言語威脅或拳打腳踢等行為,多數是由流氓行為或不良惡習而發展演變為犯罪行為或持械搶劫作案。
3、犯罪主體年齡越來越小,呈低齡化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信息媒介傳播作用的發揮,未成年犯罪的年齡已經由上世紀80年代16.7 歲下降到14.5歲,甚至更早,但是,由于處于該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大多年幼無知,做事容易沖動且手段殘忍,無所顧忌,往往造成極其惡劣的后果。此外,未成年人文化程度偏低,普法教育范圍過窄,也造成了未成年人不知法、不懂法,從而沒有守法的意識,并在年齡上呈現低齡化的特點。
4、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均文化素質低,法制觀念淡薄。未成年犯罪人年齡層次相對集中,大多為16至18周歲,初中及以下為主要群體,農民比例最高,無業人員或學生犯罪亦比較突出,尤其近兩年來學生犯罪數量有所增加。絕大多數為男性。他們中許多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過早離開校園,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法律知識十分貧乏。
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既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又是一個迫在眉睫的棘手問題,單存的幫教、規勸起不到徹底根治的效果,對這一時期犯罪的預防應當是齊抓共管,動用社會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完善立法、建立專業機構,全社會分工協作,嚴把可誘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各道關口。
一是采取聯合機制。動員全社會,建立起一套完備的預防、監督、管理機制,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國家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應予以矯正,在針對未成年人的矯治過程中,家庭、學校、社區應當緊密配合、通力合作,給予這類孩子更多的呵護和關懷,明白他們的過錯并不完全由自己促成,家庭、學校、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應該加大未成年人的教育力度,家長和親屬則要注重親情的回歸,給他們弱小的心靈足夠的溫暖和尊重,教化機構不僅僅是在教化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去除其司法矯正的特性,更應該是人性化、公益化的。
二是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生動的教育活動,采取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法制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和文化知識等教育,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做好保護性的預防工作。各級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權益刑事司法保護工作,切實樹立和強化未成年人權益特殊保護的司法理念。在涉及未成年人權益犯罪的法律適用和政策把握方面,要用足用好法律規定,實現對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的最大化。在司法辦案的各個環節積極實行感化教育,認真執行不公開審理案件,與成年人分押、分教、分管等規定,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積極做好社區教矯治工作,發揮社區的積極能動作用,切實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提供一個良好的悔過自新的環境。
四是家庭責任。家庭是社會中的基本單位,更是未成年人賴以生存的土壤,父母應該為未成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與家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未成年人父母要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努力學習科學家教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良好的品德修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幫助孩子樹立起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使他們能夠免受社會不良風氣和現象的侵染。另外,家長還要積極主動支持、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多和老師溝通、聯系,第一時間掌握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同時老師也能夠及時了解到學生的家庭環境及思想動態,有利于家校雙方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對學生的不良傾向和錯誤行為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五是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后的社會教化及幫助。相關部門在做好幫助教育工作的同時,更要注意鼓勵機制的建立。未成年人所處人生階段正值人性的不確定期,多種方式的教育可以保證未成年人可以在其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途徑。同時,擔負教育、教養的部門還要注意到法律知識的普及、未成年人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生活技能的培養。在教育、感化的過程中切不可壓抑未成年人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勇于承認錯誤,勇于擔負責任。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