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此外印度、不丹、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等地區也有藏族分布。拉薩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約750萬左右,中國境內約700萬(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計在1000萬以上。
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藏族文化興盛時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安多三種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藥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
民族起源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于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采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后來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牦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余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
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并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
吐蕃時期
公元7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中原地區300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并10余個部落和部族,統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一寫邏些,即今拉薩)。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今西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關系。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晉封為“賓王”。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200余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攜帶繡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箱多種和一應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資助于田(今新疆境內)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譯經,并向唐朝求得《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于拉薩東郊。此次會盟時在唐長慶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商議今后“社稷如一”。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石刻“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也叫“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就是第八次會盟后所立),其中一塊立于拉薩大昭寺前。此后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著密切聯系。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內訌和部族之間、邊將之間的混戰而分裂瓦解,出現眾多互不統屬的地方勢力。它們各占一方,互相征伐,爭戰不已,竟持續了400來年。與此同時,從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藏傳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
語言文字
語言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文字
“藏文”一詞寫作“bod-yig”,意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為藏族人民的書面交際工具,歷史之悠久在國內僅次于漢文。它是一種拼音文字,屬輔音文字型,分輔音字母、元音符號和標點符號3個部分。其中有30個輔音字母,4個元音符號,以及5個反寫字母(用以拼外來語)。
輔音字母每4個字母為一組,共7組半。每個字母的實際讀音古今有別、方言有異,但均附帶有一個元音a。元音字母,意為”悅耳的字”,是相對于輔音字母而言的。因元音發音時無阻礙,悅耳動聽而得此名。標點符號,意為“分界線”或“分界符號”。藏文標點符號形體簡單、種類極少,而且,其使用規則也與其他文字的標點符號有別。藏文標點符號共有6種形式,其中音節之間的隔音符號使用頻率最高。此外,還有云頭符,用于書題或篇首;蛇形垂符,用于文章開頭處;單垂符,用于短語或句終;雙垂符,用于章節末尾;四垂符,用于卷次末尾。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便于更加準確地表達語義,藏文中已開始借鑒并使用西方文字的標點符號。
文學
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在數量上居中國少數民族前列。《格薩爾王傳》是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長的說唱史詩;藏族文學經典《倉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譽世界。
服飾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征是長袖、寬腰、長裙、長靴。這較大程度上取決于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作棉被抵御風寒;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所以,脫掉一只袖子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
藏族服飾多姿多彩,其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和構圖上。文藝表演和節慶活動時,各式色彩明艷的藏族服飾都會成為焦點;而藏族民眾日常的服裝則以藍色、白色為主,配之以艷麗的腰帶或花邊。在牧區,藏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給人以“慈善”、“愛撫”的聯想。此外,藏族服飾還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強烈的顏色,配色大膽而精巧。
藏族同胞特別重視“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有銀、金、珍珠、瑪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廣泛運用于頭飾、發飾、耳環、項鏈、腰飾和戒指。
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還講究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可以說是藏族服飾中的點睛之筆。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