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體是以教學班為單位,按集體主義原則組建起來的學生群體。班級群體發展的高級形式。具有四大功能:(1)目標導向功能,目標根據社會總目標以及學校總的要求制定,是班集體前進的動力、團結的基礎;(2)社會影響篩選功能,通過輿論、活動等對來自社會的各種影響(如大眾傳播、家庭、友伴等)進行篩選,取其有利于班集體發展的因素,抵制不良影響;(3)對各方面教育影響的整合功能,能把各種教育力量整合起來,使對學生的教育達到最優化狀態;(4)熔爐功能,充分運用自身機制(團結互助、模仿競賽、期望、角色與情感生活等),使每個成員的學習成績、能力與人格得到充分發展。
概念
班集體是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范組織起來的,以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交往為特征的社會心理共同體。
在學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體對學生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班集體建設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特征
班集體不同于班級。班級是校內行政部門依據一定的編班原則把幾十個年齡和學齡相當、程度相近的學生編成的正式群體。
第一,班集體是一個以學生亞文化為特征的社會群體,它傳導和積淀著班級制度的社會文化基因(教育目標、規范和組織模式)。
第二,班集體又是一個以教學為中介的共同活動體系,它以課堂教學為中介,整合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影響,社會化的共同學習活動是班集體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整合因素。
第三,班集體還是一個以直接交往為特征的人際關系系統,正是交往和人際關系,動態地反映了集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集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標志著集體形成的過程。
第四,班集體是一個以集體主義價值為導向的社會心理共同體,集體心理的統一性和社會成熟度綜合反映了集體主體性的水平。
從其初步形成到鞏固成熟是一個連讀的動態的過程,一個優秀學生班集體的形成,一般要經過如下過程:
組建階段
學生初進學校,同學們盡管形式上同屬一個班級,實際上都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班集體靠教師組織指揮,靠行政手段組織班級。班集體的目的任務都來自教師個體自身要求。
形核階段
同學之間開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導培養下,涌現出了一批積極分子,班集體有了核心人物,開始協助班主任開展各項工作。但是,班級里不僅愛班主任的組織指揮,正確的輿論與良好班風尚未形成。
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班集體已成為教育主體。不僅學生干部,多數學生也能互相嚴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轉化為集體成員的自覺需要,也無需外在監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形成強有力的輿論與良好的班風。勤奮學習,各項活動表現良好。
成熟階段
這一階段是班集體趨向成熟的時期,集體的特征得到充分的體現,并為集體成員所內化,全班已成為一個組織制度健全的有機整體,整個班級洋溢著一種平等、和諧、上進、合作的心理氛圍,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并使自己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
形成培養
班集體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個班集體的形成,都會經歷組建、形成、發展的過程,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教育培養與社會化的過程。
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2、建立得力的班集體核心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