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早在兩千多年前,一種類似羽毛球運動的游戲就在中國,印度等國出現。中國叫打手毽,印度叫浦那,西歐等國則叫做毽子板球。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英國軍人將在印度學到的浦那游戲帶回國,作為茶余飯后和休息時的消遣娛樂活動。
據傳,在14世紀末,日本出現了把櫻桃插上美麗的羽毛當球,兩人用木板來回對打的運動。這就是羽毛球運動的原形。
現代羽毛球運動誕生在英國。1873年,在英國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頓鎮有一位叫鮑弗特的伯爵,在他的領地開游園會,有幾個從印度回來的退役軍官就向大家介紹了一種隔網用拍子來回擊打毽球的游戲,人們對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因這項活動極富趣味性,很快就在上層社會社交場上風行開來。“伯明頓”(Badminton)即成為英文羽毛球的名字。1893年,英國14個羽毛球俱樂部組成羽毛球協會。
18世紀時,印度的蒲那城,出現類似當今羽毛球活動的游戲,以絨線編織成球形,上插羽毛,人手持木拍,隔網將球在空中來回對擊,但這種游戲流行的時間不長。
羽毛球運動約于1920年傳入我國,解放后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我國羽毛球隊已躋身于世界強隊之列。
70年代,國際羽毛球壇是印度尼西亞與我國平分秋色。80年代,優勢已轉向我國,說明我國羽毛球運動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羽毛球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共設男女單打和男女雙打及混合打共5項比賽。其余羽毛球比賽也很多,像湯姆斯杯、尤伯杯以及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等。
發展
1877年,英國的巴斯羽毛球俱樂部成立,第一本羽毛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出版。
1893年,在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羽毛球協會。1899年,該協會舉辦了第一屆“全英羽毛球錦標賽”,每年舉辦一次,沿襲至今。
20世紀初,羽毛球運動從斯堪的納維亞到英聯邦各國,流傳到亞洲,美洲,大洋洲,最后傳到非洲。
1934年,成立了國際羽毛球聯合會,總部設在倫敦。
1939年國際羽毛球聯合會通過了各會員國共同遵守的《羽毛球競賽規則》。
20世紀20到40年代歐美國家的羽毛球運動發展很快,其中英國、丹麥、美國、加拿大的水平相當高。50年代亞洲羽毛球運動發展很快,馬來西亞取得兩屆湯姆斯杯賽冠軍。同時印度尼西亞隊在技術和打法上有所創新很快取得了霸主地位。六十年代以后羽毛球運動的發展逐漸移向亞洲。
1981年5月國際羽毛球聯合會重新恢復了中國在國際羽聯的合法席位,從此揭開了國際羽壇歷史上新的一頁,進入了中國羽毛球選手稱雄世界的輝煌時代。
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第二十四屆)上,羽毛球被列為表演項目,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第二十五屆)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第二十六屆)混雙列為比賽項目。從此羽毛球運動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2006年,羽毛球的新規則在試行了3個月后正式實施。在該年湯尤杯賽中首先采用。
壓后場底線
對羽毛球初學者來說,這是較有威脅的基本打法。它的特點是通過高球把對方推到后場底線,使得對方回球不到位,伺機扣殺或打出短球。這種打法主要以力量制勝,也就是較量后場高、吊、殺技術的高低。運用這種打法首先自己的高球必須打到對方底線,同時也要有和對方進行后場對抗的能力。
攻四方球控制落點
攻四方球是攻擊對方場區的4個角落,以快速擊球和準確的落點,調動對方前后左右奔跑,打亂對方陣腳,待其來不及回中心位置或回球質量較差時,向其空當部位發動進攻。這種打法,要求運動員本身具有快速、靈活的步法,穩健的防守,以及準確控制落點和強有力的進攻能力。
快拉快吊控制網前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積極主動、快速進攻的打法。它的特點是:以進攻性的平高球快壓對方于后場兩底角,而后吊球或劈殺引對方上網,再迅速上網控制網前,以網前搓球結合推后場底線制造對方回擊的困難,從而創造中后場大力扣殺的機會。它要求運動員有較全面的技術,能攻善守,步法、手法快速靈活,特別是要有較細膩的控制網前的技術。學習者通常在掌握了較全面的技術后使用。
這種打法的特點是在后場通過下壓擊球(扣殺、劈殺或吊球)進攻技術,快速上網搓或推球取得前場攻勢,使后場、前場的進攻緊密銜接,提高攻擊的威力。
守中反攻
這種打法是從運動員身材較矮、但較靈活這個特點出發的。它以防御為主結合反攻(扣殺、吊球),這里包含著讓對方多失誤、自己盡量少失誤的策略思想。怎樣才能讓對方多失誤呢?這要求自己善于控制落點、球路,調動對方在移動中勉強進攻,急于求成出現失誤,或給自己制造反攻的機會。那么,怎樣又才能使自己盡量少失誤呢?這要求自己有快速靈活的步法,能在場區任何一個角落搶救來球,守住對方的強攻;同時抓住有利的戰機,進行出擊。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