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Shaanxi),簡稱“陜”或“秦”,中國省級行政單位之一,省會西安。位于西北內陸腹地,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介于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自然區劃上因秦嶺-淮河一線而橫跨北方與南方,總面積20.58萬平方千米。
陜西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上古時為雍州、梁州,是炎帝故里及黃帝的葬地。陜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個大一統王朝,有4個(秦、西漢、隋、唐)建都西安(咸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和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
陜西是中國五大重要科教高地之一,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8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及10余所陜西省省屬高水平大學或省部共建高校。陜西有三項九處世界遺產,分別是:長城、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大明宮、未央宮、彬縣大佛寺石窟、張騫墓。
截至2017年末,陜西省下轄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渭南、延安、漢中、榆林、安康、商洛10個地級市,含30個市轄區、72個縣、5個縣級市。常住人口3835.44萬,其中西安、寶雞兩市城市人口過百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898.81億元,擁有西咸新區、西安國際港務區、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經濟高地。
地名由來
陜西這個名稱始于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陜原”(今河南陜縣境內)為界。陜原以東曰“陜東”,由周公管轄;陜原以西曰“陜西”,由召公管轄。陜西因此得名。
唐安史之亂后設陜西節度使,陜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初設陜西路,為陜西得名的開始,后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陜西五路經略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式設陜西行省,并將今陜西南部地區并入管轄;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上古文明
上古時為雍州所在,陜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里。1953年在西安城東發現的半坡村遺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陜西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城。
陜西是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寶雞市)和黃帝(生于武功縣)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藍田一帶)。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了女媧、伏羲,后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于華胥氏(一說是源于華山,也位于陜西)。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圣君鐘馗故里,陜西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近代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及宰相王鼎的將相故里。
考古分期:關中一帶早有藍田猿人活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早的是老官臺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到前5000年),之后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約前5000年至前3000年),再后來是陜西龍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
先秦時代
西周后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將“秦”(今甘肅省天水東南)這塊土地封給了他,秦國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都城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殺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領人馬攻打犬戎,立了戰功。次年他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為諸侯,將陜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他。這樣,秦國統管了陜西省的部分地區。秦穆公時國力強盛,又打敗了東方的晉國,占領了整個關中。由此可見,由于陜西其地春秋時為秦國,所以簡稱“秦”。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筑翼闕及宮殿。后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趾甑牡鄱?。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咸陽(今西安,咸陽一帶)為首都,并把全國劃分為36個郡,今陜西境內有郡:上郡、北地郡、漢中郡。陜西地區首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西漢時,以長安(今西安)為都城,今陜西南部仍然是京畿地區,由司隸校尉部管理,分為京兆尹(渭南郡),左馮翊(河上郡),右扶風(中地郡)和弘農郡。秦朝都城咸陽先后改名為新城和渭城。在今咸陽原上,因西漢五陵置有陵邑(城),故有“五陵原”之稱。東漢時,首都遷去洛陽,以長安(今西安)為西京。今陜西地區屬于并州和雍州。
東漢中后期時,匈奴內遷,在呂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馬。到三國曹魏時,匈奴人分為五部,人數多達數十萬。此外,還有羯族,鮮卑族,氐、羌等族在陜、甘居住,歷史上稱為“五胡”。
兩晉南北朝
東漢之后,中國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段時期在陜西建都的政權先后有西晉、前趙、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和北周。除大夏建國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縣)外,其余朝代均建都漢長安城。 [8]
西晉,長安為陪都,咸陽更名為靈武。316年,前趙(漢國)劉聰派遣劉曜攻破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隨著西晉的滅亡,中原廣大的地區,皆成為漢國政權的統治范圍。
前趙,318年,劉聰病死,太子劉粲繼位。匈奴貴族靳準殺死劉粲奪權,在平陽的劉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殺,靳準自立為漢天王。鎮守長安的劉聰族弟劉曜得知平陽有變,自立為皇帝,派遣軍隊至平陽,族滅靳氏。與此同時,羯族首領石勒亦以討伐靳準為名,率軍至漢都平陽,于是,平陽、洛陽以東的地區,皆落入石勒勢力之中。前趙于是遷都到長安。
后趙,長安為陪都,咸陽又改名為石安。
前秦,東晉時期氐在北方崛起,今陜西一帶屬于前秦的核心部分,且長安為前秦的首都。383年淝水之戰大敗后,前秦國力開始下降。
后秦(384年—417年,或稱姚秦),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兵敗后,關中空虛,原降于前秦的羌族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年)自稱萬年秦王,次年(385年)擒殺苻堅。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稱帝于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國號大秦,史稱后秦。
陜西地區經歷羯族的后趙、漢族的冉魏、氐的前秦、鮮卑的西燕、羌的后秦,417年東晉北伐后秦破長安后也短暫的占有今陜南地。在陜北也有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在同期存在,初期都城統萬城(今稱白城子,在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納林河鄉與陜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交界處的無定河北岸流沙之中)。夏鳳翔六年(418年),赫連勃勃乘東晉滅后秦,乘虛輕取長安,在霸上(今陜西西安東)即帝位,國勢更強。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西安、咸陽一帶為涇陽縣。太延二年(436年)4月,北魏滅北燕、赫連夏、高句麗等邊疆政權降服,統一除了今遼東以北的北方。后來,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宇文覺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定都于長安(今西安)。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