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具書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
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筑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解釋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于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由于經濟思想和學說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然隨著歷史時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在西方經濟學史上,其研究對象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8種。
1、財富說。
財富說是一種年代最早、歷史最長,持有人數最多的經濟學對象理論。^A古希臘羅馬學者的經濟思想.到新古典經濟學以前的多數經濟學家都有這種對象理論。
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財富及其增長問胚。重商主義者對研究財富的熱情,超過了他們的先輩。他們以財富為中心研究了財富的形式(金銀)、產生(流通領域)和增長途徑(開采金銀和對外貿易)等問題。
古典經濟學家們的研究對象也多為財富說。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國家稅收,如何增加國家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在他的(賦稅論)中提出了“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的著名論斷。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是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以及財富增長之道的。大衛-李嘉圖遵循斯密的財富對象理論,但特別重視財富的分配問題,他把財富的分配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也指出,政治經濟學是“闡明財富怎樣生產、分配與消費”的科學。
據此,他把政治經濟學分成生產、分配和消費三大部分加以論述,創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綱要)中,繼承和發揮了薩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對象論,即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歸結為研究財富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一般原理。
2、歷史或制度說。
19世紀德國歷史學派作為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反對者,在經濟研究中始終將歷史放到極端重要的地位,并且堅持以民族國家為中心來建立經濟學。
19世紀初亞當·穆勒認為,政治經濟學有兩重目的:既求個人利益的極大滿足,又使整個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強,并且后者是主要的。
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李斯特提出了國家經濟學與世界主義經濟學相對立。他認為國家經濟學是代表經濟落后國家利益的經濟學,其研究對象是落后國家的富強之道。世界主義經濟學是代表經濟上先進國家的利益的經濟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世界經濟。
歷史學派創始人羅雪爾指出,國民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是一門論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諸規律的科學,經濟學應與法律、國家、宗教等學科密切相關,并以他們為基礎。希爾德布蘭德聲稱,經濟學應該產生一種文化史的經濟史,并與歷史的其他分支和統計學密切相關。
新歷史學派代表施穆勒進一步區分了國民經濟學和國家經濟學,認為國民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國民經濟,國家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的組織結構及其經濟職能。美國制度學派把制度當作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動力,并以注重制度研究為根本特征。美國制度學者凡勃侖認為,經濟學應該研究制度的起源、演變對相應社會經濟關系的作用。康芒斯則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為(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經濟學是一種關于集體行動(風俗、家庭、公司、國家等)在控制個人行動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論。
3、人的欲望及其滿足說。
西斯蒙第和羅雪爾都曾提到過經濟學研究的是“人”。但他們所講的人的概念比較含糊。
主觀經濟學派的先驅者馬斯夏在(經濟和諧)中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并解釋說,“欲望、努力、滿足,這就是經濟觀點中的人”。
奧地利的門格爾則明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人的欲望及其滿足。他把經濟學分為應用經濟學、歷史統計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學,他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理論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類為滿足其欲望而展開其預籌活動的條件。龐巴維克和維塞爾依然都把人的欲望及其滿足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杰文斯也指出,經濟學為人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
4、人與財富綜合說。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是財富科學的說法遭到異議,研究人的定義難以自圓其說的情況下,綜合了各種關于經濟學研究對象。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經濟學一方面是一種研究財富的科學,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學科的一部分。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