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Volunteer)聯合國定義為“自愿進行社會公共利益服務而不獲取任何利益、金錢、名利的活動者”,具體指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不獲取報酬,奉獻個人時間和行動的人。
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來說,志愿者是這樣定義的:“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參加相關團體,在不謀求任何物質、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前提下,在非本職職責范圍內,合理運用社會現有的資源,服務于社會公益事業,為幫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開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實際的,具一定專業性、技能性、長期性服務活動的人。"
自愿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人。享受乘坐公交車,地鐵免費,免費進公園及旅游景點。
志愿者也叫義工、義務工作者或志工。他們致力于免費、無償地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志愿工作是指一種具有組織性的助人及基于社會公益責任的參與行為,其發展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福利主義抬頭導致各國政府支出崩塌,發展義務工作以解決社會上不勝負荷的需求。
含義
一般認為,志愿者是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的人,在不計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服務的人員。志愿服務(volunteer service)則是任何人自愿貢獻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的服務。
分類可因服務內容的不同分為消防志愿者、抗震救災志愿者、奧運志愿者、社區志愿者、環保志愿者、網絡志愿者等。
中央文明辦、民政部、共青團中央2015年9月下發關于推廣應用《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基本規范》的通知。通知指出,民政部等部門將依據《基本規范》,將全國志愿者隊伍建設信息系統升級改造為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提供給各地區、各部門和志愿服務組織無償使用。
據悉,《基本規范》是我國志愿服務信息化建設領域第一個全國性行業標準,是開發、完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的基礎標準和重要參考。
2015年9月30日上午,由國家旅游局主辦、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承辦的“中國旅游志愿者隊伍成立暨旅游志愿服務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天壇公園舉行。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王曉峰、北京市副市長程紅,以及中央文明辦相關負責人出席了此次活動。
奉獻
“奉獻”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獻,即不求回報地付出。奉獻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計報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權的情況下參與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活動,這些都體現著高尚的奉獻精神。1938年,白求恩大夫放棄優越的物質條件,不遠萬里從加拿大來到中國,為八路軍提供醫療救治服務,幫助創辦了軍區衛生學校,親自編寫各種教材并講課。1939年秋,他在搶救傷員時因不幸感染病毒而犧牲。白求恩大夫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中國,這種國際主義精神也是奉獻精神的重要體現。
國家旅游局2015年9月印發《關于建立中國旅游志愿者隊伍開展旅游志愿服務的通知》和《中國旅游志愿者工作實施方案》。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首批“中國旅游志愿者”將于10月1日正式集體上崗亮相,計劃到2015年底,全國注冊旅游志愿者達到10萬人左右,用3年左右的時間達到20萬人規模。
友愛
志愿服務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這便是友愛精神。志愿者之愛跨越了國界、職業和貧富差距,是沒有文化差異、沒有民族之分、不論高低貴賤的平等之愛,它讓社會充滿陽光般的溫暖。如無國界醫生,他們不分種族、政治及宗教信仰,為受天災、人禍及戰火影響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們奉獻的是超國界之愛。1999年10月15日,無國界醫生組織因“一直堅持使災難受害者享有獲得迅速而有效的專業援助的權利”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互助
志愿服務包含著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幫助、助人自助”。志愿者憑借自己的雙手、頭腦、知識、愛心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幫助那些處于困難和危機中的人們。志愿服務者以“互助”精神喚醒了許多人內心的仁愛和慈善,使他們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獻。“助人自助”幫助人們走出困境,自強自立,重返生活舞臺。受助者獲得生活的能力后,也會投入到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志愿活動中,這些志愿活動都涵蓋著深刻的“互助”精神。
進步
進步精神是志愿服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在志愿活動中無處不體現著“進步”的精神,正是這一精神使人們甘心付出,追求社會和諧之境的實現。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