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傳人是中國人的自稱。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起著維系和向心的作用。龍文化已成為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人常引以為豪。
說法形成
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而且牢牢地銘刻在中國人的頭腦之中,我們常以龍的傳人引以自豪。世界上原本沒有龍,而古代的圖騰為什么是龍呢?在遠古圖騰時代最早的傳說是女媧氏和伏羲氏為人類祖先,而他們都是人頭蛇身。歷史的發展,部落的聯合,特別是炎、黃二帝在保定以北聯合后,各部落紛紛加入到這個大家族中。當馬圖騰部落加入進來,就在蛇頭上加馬頭,鹿圖騰部落合并進來,就在馬頭上添鹿角,魚部落進來,就在蛇身上增魚鱗。于是,龍身上綜合體現了多種動物的特征:如獸足,鳥尾,山羊胡子。龍的形成體現了民族平等和民主,部落不分大小合并進來就親如一家,這是優秀民族文化的創舉,直到今天,各族人民大團結仍體現了這一光榮傳統。
龍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團結統一的過程,這種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確定了龍這一 形象。根據《竹書紀年》(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 , 到東晉時 , 在魏安厘王的墳墓中發掘出來的竹簡)記載,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西南 40 公里的順平縣境),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生于斗維之野,今保定市西南唐縣、望都一帶。唐縣有慶都山,在縣城東七公里,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望都縣城內有堯母墳,北關有堯帝廟。
慶都出生時常有黃云覆其上 , 及成年常有龍 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 ( 即伊祈山 )。今伊祈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系,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三祖文化
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在涿鹿這塊古老而文明的大地上生活、爭戰、融合、建都、立業,在經過了“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后,黃帝“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座都城——黃帝城,創造了中華民族共認的“龍”的圖騰,第一次是線路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大統一,開創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所留下的遺址歷經了五千年的風雨剝蝕,密集在20平方公里之內,且保存尚好,其原始度、歷史文化環境風貌的完整度舉世罕見。這些遺跡遺址原始古樣,雄偉壯觀,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見證,是全民族引以為好的一筆珍貴遺產。涿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起源地,是中華三大人文始祖全面匯集的唯一圣地,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和壟斷性。
涿鹿合符
“九龍騰飛”雕塑是中華三祖“涿鹿合符”精神和中華“和合”精神的凝聚與再現,雕塑位于“中華合符壇”中央,由九條巨龍和一個巨大的龍球組成,每條巨龍的設計高度為45米,暗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九五之尊”和“九九歸一”的理念。“九龍騰飛”的九龍柱直升云天,九龍龍頭共托一珠,象征中華兒女和諧共處,萬眾一心,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壯麗騰飛,也象征中華兒女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它對于弘揚中華合符文化,振興中華民族精神,復興中華大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祖堂
三祖堂前得廣場上有兩塊花崗巖石碑,甬道東側為港土歸根牌,它是在1997年為了紀念香港回歸祖國所建。 甬道西側為“澳土歸根牌”,當時是為了紀念澳門回歸祖國一周年而立的,在2000年得9月23日舉行了揭牌儀式,牌名是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親筆題寫的,牌文由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先生撰寫。這次活動叫“澳土歸根——母子連親”,在它的下面埋了1999克澳門的土,象征澳門在1999年回歸祖國。在澳門千禧園廣場還立有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題寫的“母子連親牌”,象征著祖國與澳門的母子之情。
合符壇
涿鹿是中華三祖合符會盟之地。
中華合符壇景區占地面積約500畝,于2006年4月份開工建設,現建成有龍鳳華表、三祖橋、中華統一廣場、中華合符壇、民族大觀園、九龍騰飛雕塑等多個景區。
共祭三祖
2011年8月9日第四屆海峽兩岸同胞共祭中華三祖大典9日在河北省涿鹿縣舉行。兩岸工商界、旅游界、“三祖”文化學術界、創意產業界以及臺胞臺屬等近萬人會聚此間,共祭中華民族三大“人文始祖”黃帝、炎帝、蚩尤。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