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地道戰曾在北京也有發現,說明這個戰術,對保護廣大的戰區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歷史介紹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莊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后,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于依托作戰的地道網絡,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莊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莊、姜莊、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余華里。地道一般寬2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了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于進行對敵斗爭。
地道產生
1939年初,日軍侵占了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后,經常包圍村鎮,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慘痛的教訓,逼得蠡縣的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個好辦法,以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啟發,當時河北省保定市蠡縣的縣委書記王夫指示,選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于躲避。
后來,經過縣委決策,在河北省保定市蠡縣的各抗日村鎮發展起了網絡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還發明了連環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繚亂。在戰斗中,這種被改進的地道很快發揮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縣辛橋據點有30多名日偽軍出動“五一大掃蕩”。已經挖好地道的游擊隊員個個摩拳擦掌地等著敵人來較量一番。當敵人來到時,埋伏在村口的游擊隊一陣排子槍和手榴彈打倒了七八個,敵人措手不及,待拉開架勢要進攻時,游擊隊員已經鉆入地道無影無蹤。當敵人撤退時,游擊隊員又從野外的地道鉆出,在背后又是一陣猛打,包括一名日軍小隊長在內的這股敵人幾乎全部被殲滅。這一仗打得神出鬼沒,一時間,當地抗日軍民士氣大振,昔日大搖大擺地出來掃蕩的日偽軍的氣焰也不再囂張了。
不久,冀中根據地領導黃敬、呂正操把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地道戰這個新生事物向劉少奇同志作了匯報。少奇同志對地道戰很感興趣,指示他們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把地道戰的戰術發揚光大。于是,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委程子華決定將這一經驗向整個根據地推廣。
1942年“五一大掃蕩”后,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地道戰便在各個抗日村鎮廣泛展開,清苑縣冉莊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蕩中打出了名的。
地道的分布范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
冉莊遺址
冉莊(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后,冉莊人民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并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地方部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余名,曾榮獲“地道戰模范村”稱號。
冉莊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筑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于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莊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莊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游的好去處。 冉莊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游于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后人留下的一處永恒的、寶貴的歷史財富。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應上級要求,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冉莊地道戰紀念館門票免費。
邯鄲山底村
邯鄲市峰峰礦區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現存地道主巷1626米(9條大巷),復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個,小藏身洞關口6個,陷阱4個,直通枯井的地道2條,通向西山的地道1條,還有輻射王看、宿風等地的地道。
地道主巷分上下復洞,洞口設多種多樣的開關蓋、開關門,既能防水、防毒、防火燒,又能防破壞、防封鎖。每個拐彎處都留有槍眼、陷阱、暗洞,灶底、樹洞、水井、碾盤底、野地崖旁都有偽裝的地道洞口,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戰斗堡壘。由于該村土質較好,地道歷經65年保存基本完好,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抗戰時期革命先輩的智慧和偉大創舉。
上世紀六十年代,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電影《地道戰》時,采編組和攝制組曾多次在山底村實地考察、采訪,許多故事情節取材于山底村抗戰時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實戰斗,并錄制了很多鏡頭。六十年代,山底村抗日地道被列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峰峰礦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2012年,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晉升省級第四批風景名勝區。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