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簡稱“延”,古稱膚施、延州,隸屬于陜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延安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介于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東西寬256千米,南北長236千米,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延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截至2016年,延安市下轄2區、11縣,常住人口225.28萬。實現生產總值1082.9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7.6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74.2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91.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為4.83萬元。
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境內有各類文物遺址點8545處,其中革命遺址445處。2017中國年度文化影響力城市。
綜述
延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圣”(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譽中外。延安更是中國革命圣地,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被民政部、軍委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延安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
截至2016年,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陜北說書、安塞剪紙、陜北秧歌5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21個民間藝術品種被列入省級民間文化保護項目。
文藝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先后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2009年國慶典禮等大型活動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國等地進行表演。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其介紹被編成課文《安塞腰鼓》,入選冀教版語文六上第29課、蘇教版語文六上第14課和人教版語文七下第17課。
洛川蹩鼓
洛川蹩鼓主要流傳于陜西省洛川縣黃章、永鄉、舊縣等鄉村,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2006年申報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以鼓舞為基礎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歷史悠久,經由古代戰爭中人們擂鼓助戰,傳遞信號,擊鼓慶捷的形式演變而來,原名花鼓,1991年參加陜西省九運會開幕式。1994年參加國慶45周年獻禮演出,宜川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胸鼓之鄉”。2007年申報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陜北說書
陜北說書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于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陜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
陜北民歌
陜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陜北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陜北秧歌
陜北秧歌是流傳于陜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2006年5月20日,陜北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藝
延川布堆畫
來源于廣泛流行于民間的撥花,原為枕頭頂、裹肚、鞋面、墊肩、錢包、煙袋包上的裝飾物。其創作材料為棉紡織土布,染以青、赤、黃、白、黑諸色,以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花鳥禽獸為題材,運用純民間的復合造型法,進行貼塊、拼接、鑲花、堆疊、縫合,制作出極具民族特色的圖案。
延安剪紙
延安剪紙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做工精美、特色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有安塞、子長、延川、富縣、延長、洛川和甘泉等縣的剪紙藝術。主要種類有窗花、炕壁畫、頂棚畫、板架掛畫、小孩鞋頭畫、裹肚畫等,題材廣泛,大多來源于生活,諸如花蟲鳥魚,飛禽走獸以及戲劇人物、民間故事、吉祥物、民俗事象、佳節喜慶等,造型古拙,風格粗獷,寓意風趣,形式多樣。安塞縣被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