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動,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它推動了西方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如美國就相繼出臺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等法規;1970年的地球日還促成了美國國家環保局的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的召開,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成立,國際性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組織,地球日網絡的創建,以及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人們普遍認為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發生的第一屆地球日活動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這次運動催化了人類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促進了已開發國家環境保護立法的進程,并且直接催生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而1970年活動的組織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們稱為地球日之父。
由于環境保護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1990年第二十屆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希望將這一美國國內的運動向世界范圍擴展,為此他們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吁他們采取措施,舉行會晤締結關于環境保護議題的多邊協議,協力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同時地球日的組織者還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環境保護的政府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動員國民開展環境保護運動。地球日活動組織者的倡議得到了亞洲、非洲、美洲、歐洲許多國家和眾多國際性組織的響應,最終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逾2億人參與了地球日的活動,參與團體舉辦座談會、游行、文化表演、清潔環境等活動來倡導“地球日”精神,并進一步向政府施壓,期盼引發更多關注與政策的制定;從此以后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
20世紀90年代,“地球日”的發起人創立了地球日網絡組織,將全世界環保主義者聯合起來推動“地球日”活動的開展。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但人類的活動卻對地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生物賴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濕地等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因過度開采而面臨枯竭;能源燃燒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由此引發的極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展。保護地球資源環境、尋求可持續發展模式已刻不容緩。倡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向可持續模式轉變。該計劃呼吁公眾維護三條核心原則:消除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一個“無碳”的未來;承諾個人消費習慣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綠色經濟”,通過為貧困人群創造“綠色崗位”使其脫貧,并將全球教育體系轉變為環保型。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