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真的太常見了,昨天優(yōu)媽在媽媽圈里閑聊時,佳佳媽剛好遇到了這種情況,各位媽媽們就這個話題還討論了好久。
事情是這樣的:
前陣子,佳佳爸的上司帶著他4歲的女兒來家里做客,小姑娘長的特別可愛,很乖巧,和佳佳兩個人玩的也特別好,佳佳把她最心愛的小兔子都拿出來一起玩了。
聚會的整個過程都特別和諧,可是到了分開的時候,兩個孩子卻因為小兔子撕扯了起來。因為小姑娘特別喜歡佳佳的兔子,所以執(zhí)意要帶走。可這只小兔子是去年佳佳生日時媽媽送她的禮物,佳佳每晚睡覺時,一定得抱著它才行。
佳佳媽看上司呆站在那里,也不說什么,于是就主動提出要把小兔子送給小姑娘。佳佳一聽不干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嘴里一直嚷嚷著“那是我的,那是我的!”
最后,佳佳媽一把將兔子從佳佳懷里拽出來,遞給了上司女兒,看著小姑娘一臉滿足的離開后,佳佳媽才轉(zhuǎn)身安慰佳佳到:“好了,別哭了,不就是一個小兔子嘛,媽媽明天就去給你再買一個,買兩個都行!或者你想要什么媽媽就給你買什么,好不好?”
而佳佳卻一個勁兒的說:“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我的那只兔子。”之后的幾天里,佳佳整個人都無精打采的,還跟媽媽生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悶氣。
而佳佳媽也表示很困惑:我第二天就馬上給她買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兔子,而且還額外給孩子買了好多玩具和好吃的,卻還是沒能哄好孩子……
2首先,你需要了解,孩子為什么會反應(yīng)那么大?
“不就是個玩具嘛,再買一個不就得了,至于反應(yīng)這么大嗎?”說這話的,我想你一定不懂,玩具之于一個小孩子的意義。
不可否認,孩子屬于弱勢群體,弱小的他們需要跟外界連接來不斷產(chǎn)生依賴感。這種依賴感,相對于孩子而言,也就是他們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最初來源,是父母。當(dāng)父母與孩子漸漸分離,孩子的安全感就會逐漸減弱,他們勢必要將其轉(zhuǎn)移到其他物體上,其中最多的就是玩具了。
很多孩子只有抱著他們心愛的玩具才能入睡,這就是孩子與玩具建立了感情的結(jié)果。一個注入了感情的玩具,又怎么會在市場上買得到呢?
所以,家長不要指著“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或者“買更多的”來彌補孩子,這樣做只是讓你們自己舒服罷了。新買的雖然樣子一樣,但里面已經(jīng)沒有了孩子原來的安全感……
想象一下,當(dāng)你那如救命稻草一般的安全感,被最信任的人給奪走的時候,傷心痛苦在所難免吧。
3你該開導(dǎo)的是別人家的孩子,而不是你家孩子
家長一遇到這種情況,第一反應(yīng)往往是轉(zhuǎn)身勸自己家孩子:“人家是客人,就讓給他吧,媽媽再給你買。小孩子要學(xué)會分享哦……”
學(xué)會分享?孩子把自己玩具拿出來給別人玩,不已經(jīng)是在分享了嗎?被迫把自己心愛的東西給了別人,那叫犧牲!也許在你眼里那只是個玩具,可是在孩子眼里,那是他想要用心守護的東西啊。
這個時候,你不是應(yīng)該開導(dǎo)那個要玩具的孩子嗎?“這個玩具是人家的,我們玩玩就好,但不能搶奪別人的心愛之物啊。如果你喜歡的話,我可以買一個送你啊。”
如果這個孩子還是執(zhí)意要的話,那就嚴肅態(tài)度,堅決一點的說:“這個玩具是我們家孩子的,你要是喜歡的話,就讓你媽媽給你買吧。”
你以為你送掉的只是一個有點舊的玩具,對于孩子,卻可能是王國失去了英雄,士兵失去了將軍。幻想世界缺了一角,現(xiàn)實世界一片灰暗。
歸根到底是家長的問題
有時候家長為了自己的面子,顧及到人情往來,便不顧孩子的意愿,強行將玩具送給別人,這樣做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很多家長未經(jīng)過孩子的同意,將孩子的玩具轉(zhuǎn)送給其他人,認為這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精神”。分享是什么?應(yīng)該是一方發(fā)自真心的將自己擁有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共享。當(dāng)孩子被強制分享之后,他們往往就會抵制分享這種行為,以后可能再也不愿意分享了。
而且,家長強行將孩子的東西轉(zhuǎn)送出去,很容易讓孩子形成一種意識:只要是我喜歡的東西,就可以讓媽媽給我要來,沒有什么錯。
所以說,家長的態(tài)度也是很重要的。記得我小時候,曾經(jīng)自己動手拼接出來一個公主房,搬家2次都當(dāng)寶貝似的帶著。一次,親戚帶著孩子來我家玩。
那孩子一眼就相中了我的公主房,想要帶走。還沒等我哭呢,我媽就發(fā)話了:“哎呀,孩子,這個可不行,這是姐姐辛辛苦苦拼出來的,她可寶貝了呢,你要是喜歡的話,阿姨給你買一套怎么樣?”
那孩子一聽立馬不愿意了,拽著他媽的衣角哭了起來,孩子他媽開始心疼孩子了,低頭跟我商量到:“要不你把這個送給妹妹,阿姨明天就給你買個更大的,怎么樣?”
我剛醞釀哭的情緒,我媽又發(fā)話了:“這個真不行,我們大人的東西,你喜歡什么都可以拿走,但我們家妞妞的寶貝可不行!”
那個阿姨看我媽這么堅決,就沒再說什么,帶著她那哭的不成聲的孩子氣鼓鼓的走了。好像從這以后,那個親戚跟我們家的走動就淡了……
現(xiàn)在想想,我都很感動,謝謝媽媽曾經(jīng)守護了我心中的寶貝。
5給家長的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
道歉是一定要的。但不要只是說一句“對不起”就算了(如果對不起有用的話,要警察干嘛),要真誠的向孩子解釋道歉的原因,自己到底錯在哪里了。
在想辦法彌補孩子的時候,不要覺得塞給孩子一個與原來一模一樣的東西就算完了,玩具都是批量生產(chǎn)出來的,而被孩子玩過的玩具,就成了世界上的獨一無二。
如果真的想要彌補孩子的話,不妨認真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下該怎么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體會到尊重,更容易原諒家長。
以后再碰到別人家的孩子想要自己孩子玩具的情況時,最好不要直接問孩子“你愿不愿意把玩具給誰誰誰啊?”這樣的問題,答案肯定是不愿意啊,因為你這樣問就是在提醒孩子:這玩具本來是你的,但現(xiàn)在要給別人了。
先讓兩個孩子培養(yǎng)感情后,用引導(dǎo)性的語言,比如:“誰誰誰是不是你的好朋友啊?你愿意和他分享好吃的和好玩的嗎?”然后再試探性的問孩子愿不愿意把玩具送給別人。如果孩子還是不愿意,那就不要勉強了,去勸說別人家的孩子和家長吧。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