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肌張力?如果孩子的肌張力不好,那該怎么辦呢?醫生說的肌張力到底是啥?教你自測寶寶肌張力是否正常!你學會了嗎?
說到肌張力這個詞,相信大多數家長都不陌生,因為帶寶寶體檢時經常能聽到醫生說:“你家孩子肌張力比較高”或者“這孩子肌張力有點低”。那么肌張力到底說的是什么?過高或過低真如網上所說是“腦子有問題”嗎?
什么是肌張力?
肌張力并不是寶寶有沒有力量的代名詞,它指的是肌細胞相互牽引產生的力量,肌肉靜止松弛狀態下的緊張度。
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并表現為多種形式。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個人的肌張力不高不低,恰到好處,這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在放松時,肌肉不緊張僵硬,但也不會給人“軟塌塌”的感覺。
不過因為一些原因,有的人特別是小寶寶,可能會出現“肌張力過高”或者“肌張力過低”的情況,要么肌肉十分緊繃,要么肌肉特別松馳。
▲ 寶寶身體呈反弓形,這就是“肌張力高”
▲ 圖中右側的寶寶就屬于“肌張力低”
還有一些寶寶更加“與眾不同”,身體會同時出現兩種異常情況,有部分肌肉是“肌張力高”,有部分肌肉卻“肌張力低”,很容易讓家長蒙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寶寶肌張力異常代表腦子有問題?
網上有這種說法:肌張力高是腦癱的信號,肌張力低是唐氏兒的標志,所以經常有家長把肌張力異常和腦子有問題畫等號。
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是“冒牌”肌張力異常,而且誘發肌張力的幕后兇手并不只有腦部疾病這一個。
導致寶寶肌張力高的原因:
1. 寶寶的特殊生理現象
新生兒時期全身屈肌張力高通常是正常的,在3個月后被動性肌張力逐漸減弱,到6個月后屈肌張力進一步下降,伸肌張力進一步升高。
所以,不要發現寶寶有“小手呈握拳姿勢”、“總是愛使勁”、”頭總向后仰“等現象時,就給他打上腦癱的標簽,更不能因此而過度醫療,以免給寶寶幼小的心靈造成不必要的創傷。
2. 寶寶情緒不佳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肌張力高,往往是因為醫生檢查或其他原因導致寶寶情緒緊張、不能放松所導致的,需要醫生結合孩子的日常情況來綜合判斷。
3.病理性原因
導致寶寶肌張力的病理因素有很多,腦癱、脊髓損傷等是常見的幕后真兇。如果發現寶寶肌張力明顯增高,稍微用力去改變他們原有狀態時,寶寶會因為疼痛而大哭,家長最好請專業醫生來幫忙診斷。
導致寶寶肌張力低的原因:
原因也比較多,有先天遺傳原因,也有后天發育原因,比較常見的原因是唐氏綜合癥、核黃疸、腦炎。
值得慶幸的是,醫生經常說的寶寶肌張力有點“高”或有點“低”,其實絕大多數情況只是寶寶個體發育的輕微差異。很多正常的新生兒躺著時也會有頭向后仰等肌張力高的表現,還有一些未滿半歲的寶寶,俯臥時雙上肢會向后伸直,也就是臨床上所說的“飛機手”,只要他們的雙手能自如夠到前面也是正常的。
所以,如果寶寶的肌張力只是略微高(低)了點,家長不用太過擔心。不過,并不是說可以置之不理哦!具體還是要聽醫生的醫囑安排。
寶寶肌張力高怎么辦?
無論是個體發育差異還是疾病因素所導致的肌張力異常,核心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越早干預對寶寶的影響越小。
那怎么才能識別肌張力異常的寶寶呢?
肌張力高的寶寶通常有這樣的標志:
1.仰臥時頭一直向后背;
2.上肢肘關節、腕關節一直保持屈曲狀;
3.手指拇指內收,雙手緊握拳并很難張開;
4.雙下肢總表現為伸直或者雙腳交叉成剪刀狀,雙足尖著地等。
5.如果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可導致寶寶全身僵硬,肢體運動減少。
肌張力低的寶寶因為肌肉過于松弛,常給人一種無力感:比如到了該會坐的月齡一直坐不起來等等。
敲黑板:
單純通過這些指征來判斷寶寶肌張力異常,不是特別準確,所以家長不要在家胡思亂想,也不用在網上咨詢其他家長,如果懷疑寶寶有肌張力異常,應盡快去醫院做專業檢查!
一旦鎖定寶寶有肌張力異常的情況,要積極查找病因并治療。
首先需要查找寶寶肌張力異常的原因,除了對癥治療還需要根據病因進行對因治療。
物理理療,通過物理治療對寶寶很有幫助,包括各種康復訓練、身體運動和游戲,比如讓寶寶趴著玩、給寶寶做按摩等等,但是,最好在醫院康復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針對病因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最后仍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是物理治療還是藥物治療,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之下進行,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兒,才能幫助寶寶盡快痊愈。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