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開心心的給寶寶喂了奶,就想等寶寶乖乖睡一覺,自己也緩口氣兒,天不遂人愿,寶寶突然就吐奶了!
第一次,應該沒什么大礙。
等第二次喂完奶,寶寶也吐了......應該是我沒有拍嗝,動作不夠輕,給寶寶拍拍就好了!
下次喂奶,寶寶依舊吐,已經臨近崩潰的媽媽故作鎮定安慰自己說,可能姿勢不正確,我換個好了!
然而,再等到喂奶時,寶寶又吐了......媽媽坐不住了,心慌的想,寶寶怎么又吐奶了?動作也輕了,嗝也拍了,姿勢也換了好幾個,為什么還要吐?
吐奶吐到媽媽也懷疑寶寶是不是生病了。
實際上吐奶也是要分生理性吐奶(溢乳)和病理性吐奶的,不同的癥狀應對情況也不相同!
何為生理性的吐奶(溢乳)?
生理性的吐奶主要表現為,寶寶吃完奶后,偶爾的情況下,有奶順著嘴角流出,或隨著打嗝流出,也或者是情緒興奮、動作幅度較大時猛地從口腔、鼻孔溢出,但是寶寶并沒有不適,生長發育好,精神好,吃奶好,這種情況就是生理性吐奶。
對于1歲以下的寶寶,吐奶很正常,2~4月齡的寶寶為吐奶的高峰期,這是和寶寶尚未發育成熟的消化系統以及進食有關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吐奶現象會慢慢消退。
其實說來就一個答案:正常嘞,不要擔心!
為什么這樣說呢?
先天條件決定后天基礎,咱們人體的胃相當于有兩個城門,一個是胃與食管接壤處為“賁(ben)門”,還有一個與腸道接壤的地方為“幽門”。相比較成人來說,寶寶的胃容量小,是水平的,加上寶寶的賁門部位的括約肌發育不好,比較松弛,而幽門括約肌發育的比較好,比較緊張,這樣就形成出口緊入口松,就容易吐。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以下因素也會導致寶寶吐奶!
比如遇到喂奶次數多,喂奶量大,媽媽乳頭過大、凹陷;或者是寶寶在喝奶的時候吃的太過、太急;
比如喂完奶后平躺,過多、過早的翻動寶寶等都容易引起吐奶;
還可能是過敏引起的吐奶,有些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每次喂奶后可能就會吐掉很多奶。
怎么緩解生理性吐奶(溢乳)?
對于生理性吐奶想要徹底解決是很難的,可看著寶寶吐奶,爸爸媽媽心里難受,為了讓爸爸媽媽好過點,以下這些小方法可以緩解寶寶的吐奶情況:
喂奶后變換體位時動作一定要緩慢,時刻記得寶寶的胃較水平;
喂奶中以及吃飽后媽媽要用空心掌從下往上拍嗝,拍到身體微微發抖;
不要讓寶寶吃的太急;
喂奶后最好讓寶寶豎立20~30分鐘,不要立即逗寶寶;
掌握喂奶時間,不要再寶寶極度饑餓前喂奶;
可以用斜的墊抬高嬰兒頭部;
盡量不平躺,盡可能用斜抱、半坐位、坐位,使上身保持豎直姿勢;
如果是配方奶喂養的寶寶,選擇適合寶寶吞咽和吸吮速度大小的奶嘴孔,不然奶嘴過大出奶太快容易嗆奶,奶嘴孔過小吸奶費勁容易吸入過多的空氣。
那何為病理性吐奶?
比如顱內腫瘤壓迫、顱內壓增高等引起的吐奶,還有寶寶吐奶時發現嘔吐物中有血樣、咖啡樣物質物質或黃綠色物質;表情痛苦,姿勢異常;喂養時容易激怒、哭鬧、拒食,進食時間較長;體重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等情況。
以上這些情況爸爸媽媽就要注意了,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除了以上情況,還有一種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吐奶,也屬于病理性吐奶,主要表現為:一天吐奶兩次以上,持續三周以上,不伴有惡心、吐血、誤吸、呼吸暫停、生長不良、喂養或吞咽困難及異常姿勢等癥狀。
若發現寶寶有出現這種癥狀可以去醫院做個B超檢查一下,如果確診為胃食管反流,爸爸媽媽也不要很著急,可以按照上文說的緩解溢乳的方式來處理,或者可以吃一點西甲硅油(在醫生的指導下),不用太擔心。
所以,寶寶吐奶了,爸爸媽媽別著急,看寶寶主要癥狀有哪些!
鑒別寶寶是否為生理性吐奶還是病理性吐奶,最簡單、實用的方法之一是采用生長曲線評估寶寶生長狀況,如果寶寶沒有不適的表現、沒有其他癥狀、生長也沒有滯后則認為是生理性溢乳,反之,就應該盡快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哦。
寶寶吐奶后生長發育良好,沒有不適表現,吃得好睡得好不用擔心!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