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患者有效,要因人而異。
艾灸有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同時還能調節腸胃功能,緩解腸胃的一些胃腸道炎癥,若是艾灸時再加上一些穴位則能加強艾灸的作用,對風寒型的急性腸胃炎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不過急性腸胃炎大多是由于感染引起,如細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這時選擇艾灸治療起效沒有那么快,一般建議針對病因用藥治療。慢性腸胃炎患者可嘗試用艾灸治療。
1、神闕穴
此穴是心腎交通的門房,起到調和陰陽的作用,艾灸神闕對腹部的病癥有很好療效,如腹痛、腹瀉,起到溫補元氣、健脾養胃的作用。
位置:肚臍眼。
艾灸方法:艾灸時可以采用隔物灸或者艾條懸灸,用艾條懸灸,每次15-30分鐘,每日1次;也可以按揉此穴,力度適中,每次揉3分鐘,每日2次。
2、關元穴
艾灸關元能理氣和血,溫腎補陽補氣,對于腹脹,泄瀉,吐瀉、腸炎等有作用。
位置:位于前正中線臍下3寸,是任脈與足三陰的交會穴,也是小腸經的募穴。
艾灸方法:可采用艾條懸灸,每次15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也可以用按揉的辦法,先將兩手搓熱后,力度適中地按摩刺激此穴,每次揉3分鐘,每日2次。
3、天樞穴
此穴對應著腸道,艾灸或者刺激此穴,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增強胃動力,腹痛,腹脹,腹瀉都可以用天樞穴來解決。
位置:位于中腹部,肚臍左右兩側三指寬處。
艾灸方法:艾條懸灸,每次15分鐘,也可用按壓的方法,適度用力按壓天樞穴,每次揉3分鐘,每日2次。
4、足三里穴
艾灸此穴不僅可以健脾養胃,促進消化與吸收,治療腸胃疾病,并且還可以益氣壯陽,養生保健,延年益壽,被稱為長壽穴。
位置:位于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
艾灸方法:用艾條溫灸,每次15分鐘,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穴位處感覺溫熱舒服,皮膚略顯紅暈為度;也可以按壓足三里穴,每次5分鐘,用力要適當,節奏不要太快,每分鐘大約20次,穴位處感覺發熱或者酸脹即可。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