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進口水果品質好,還能讓寶寶多嘗試新口味。
反方:常見的水果就很好,沒必要吃那些奇奇怪怪的。
專家說:水果應該是國產的、當地的、應季的最新鮮,即距離自己最近的、運輸環節最少、過程最快的水果,才更能保障新鮮度。相反,進口的水果因為遠距離的長途運輸很容易存在保鮮上的問題,比如運輸過程中的交叉污染,以及食物的新鮮程度都會受一些影響,即使是飛機運輸,也沒有當地的、我們身邊的食物那么新鮮。而且,不一定非要讓寶寶嘗試各種新奇食物,選擇常規食物,就可以滿足寶寶的生長需求。換句話說,寶寶成長也要不斷適應環境,不可能說必須通過一些特殊的食物才能滿足他的生長需要。
正方:1歲以內的寶寶多吃軟面條,好消化。
反方:長牙后就該以米飯為主食。
專家說:6 個月以上寶寶的輔食中,應當考慮主食的量,即碳水化合物的量。至少應該占每次喂養量的一半,如果碳水化合物的量不足,就會影響寶寶體重的增長。寶寶的主食可以是米粉、米粥或者面條,添加的過程也應該是由稀到稠。在此基礎上,再添加蔬菜、蛋黃和肉泥以及水果。奶奶所認為的蒸米飯,不太適合1歲以內的寶寶吃,因為質地太硬的飯,寶寶不容易消化吸收。寶寶輔食添加初期,即可以開始添加大米,但是限于比較稀的米粥或米糊,逐漸增加黏稠度,到寶寶10個月左右,可以吃比較黏稠的大米粥,慢慢地到1歲以后,可以吃很軟的蒸米飯,但是注意要比成人的米飯軟爛很多。
正方:6個月后才能加輔食。
反方:寶寶想吃飯的時候就可以給他吃。
專家說:是否給寶寶添加輔食也因人而異,要根據寶寶的早期喂養情況、神經系統發育和生長情況等來共同決定。給寶寶添加輔食前,可觀察寶寶是否有以下信號:寶寶口水明顯增多,表明寶寶的消化系統可能開始成熟,為吃固體食物做好了準備;寶寶在沒有支撐的情況下是否能牢固地豎起頭和脖子;大人吃飯時,寶寶是否表現出對食物有極大的興趣;你拿一個小勺嘗試喂寶寶食物時,寶寶是否不再像以前一樣把食物頂出來而是開始吞咽。如果寶寶有這些表現,那試著給寶寶喂固體食物吧。
正方:寶寶的食物不能太軟、太爛。
反方:寶寶愛吃軟、爛的食物,他不會咀嚼。
專家說:二者均有道理。寶寶的輔食性狀,取決于寶寶的咀嚼能力,因為寶寶將食物吃進去以后,要靠咀嚼來幫助消化,如果寶寶不能有效咀嚼,就會影響食物的吸收,咀嚼是最主要的消化過程。如果單純為了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而給寶寶提供不能有效吸收的食物,那必定會影響寶寶的營養需求。所以還是應該根據寶寶的咀嚼能力,以提供寶寶合適的食物為主。在此基礎之上,可以少量提供給寶寶一些塊狀的食物,作為鍛煉寶寶咀嚼能力的食物。
正方:添加一種輔食后要觀察幾天再加新食物。
反方:變著樣兒給寶寶吃,才不會挑食。
專家說:應當將媽媽和奶奶的理論相結合。輔食添加過程中,鼓勵寶寶接觸各種不同的味道,可以促進寶寶的味覺發育,以后也容易接受更多的食物。但是給寶寶添加輔食應當循序漸進,新加一種食物時,應該觀察至少3天,看看寶寶有無過敏反應。一旦發現對某種食物過敏,應當盡快停喂。
正方:肉湯沒有肉有營養,不用喝太多湯。
反方:湯養人,喜歡用湯熬粥。
專家說:湯肯定沒有肉有營養,而且寶寶不適合喝太多的湯,湯含水量大,但是能量密度低,寶寶喝過量的湯,不僅沒有太多營養,反而增加腸胃負擔,甚至影響母乳或配方奶的攝入量,而且不利于寶寶飲食習慣的建立,比如寶寶習慣了湯、粥而不愛咀嚼和吞咽。用肉湯熬粥更不可取,如果長期用味道濃郁的肉湯熬粥,會讓寶寶的味蕾變得不敏感,從而影響寶寶味覺的正常發育。
正方:輔食應該從米粉開始。
反方:先給寶寶吃蛋黃和米湯。
專家說:寶寶的第一款輔食應該是嬰兒米粉,因為米粉中強化了寶寶所需的鐵、鈣等營養素,而且對寶寶來說更容易消化和吸收。隨后可逐漸添加菜泥、肉泥和蛋黃等。老一輩兒的人強調蛋黃的營養,其實和以前的年代食物種類不那么豐富、物資相對匱乏有關。蛋黃和肉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交替添加即可,沒必要每天一個蛋黃。而且寶寶剛開始添加蛋黃時應當先從1/4個開始,逐漸增加到半個、1個。但是蛋清建議1歲以后再添加。
正方:1歲以內喝奶最重要。
反方:奶喝太多不長個,應該多吃飯。
專家說:1 歲以內的寶寶,奶是主要食物,輔食的量不應該超過奶的攝入量。無論是母乳還是配方奶,都應該在保證充足奶的攝入量的基礎上,再逐漸增加輔食的種類和數量。奶可以給寶寶提供高密度能量,如果米粥、面等相對低密度能量食物所占的比例過高,影響了奶的攝入量,反而影響寶寶的正常生長。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