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寶寶除了夜奶、斷奶是個大難題外,還有一個是給大嬰兒期孩子(6個月至1歲半)添加輔食和幼兒早期孩子(1歲半至2歲半)料理一日三餐和日常起居。因為這不僅關乎寶寶吃飽,還會影響孩子一生健康。
頭三年飲食為什么這么重要?
成人期非遺傳性和非感染性慢性疾病的出現都來自于生命最初的1000天,即懷孕到兩歲多。評價一個成年人的身體狀況,更應該從早期的根源去探究。所以,請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來打造孩子生命頭三年的健康體魄,為孩子一身健康打好堅實基礎。
怎樣打造?請往下看......
4月~1歲半輔食期:品嘗與接受
4個月到1歲半是輔食期,輔就是輔助的意思,也就是說1歲半之前的孩子主要的營養來源依然是奶。但即便如此,孩子不可能永遠喝奶,他必須嘗試和接受其他食物,這就是輔食添加的意義。1歲半后輔食概念取消,以食物營養為主,可以繼續喝奶來進行輔助。
◆添加輔食之前:請杜絕以下任何“隨便試一口”的行為:拿筷子尖給孩子蘸菜湯讓舔、掰一塊饅頭塞他嘴里,喂一勺米湯給他,水果給舔或榨果汁給喝等行為。
也就是說在添加輔食前,除了奶,請不要讓孩子品嘗任何其他東西——很多時候那些逗孩子這嘗一口那舔一口的人,我敢保證他純粹只是喜歡孩子的可愛模樣惹得你哈哈大笑,僅此而已。
不要以孩子想吃為理由。孩子早期表現出來的所謂的對食物感興趣,很多都是大人故意拿食物逗弄而條件反射的。
◆4-8個月輔食早期:寶寶4或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先從一勺米粉、只加一頓開始,后來增加到兩頓,一歲后可增加到三頓,三餐時間漸漸和大人一致,米粉也吃到一歲。
在此期間循序給添加各種單一菜泥,先根莖再葉類,先泥糊再碎末,先單一再混合,先菜類再肉類,盡可能多地讓他去品嘗和接受各種食物,這一階段孩子吃輔食的目的就是“品嘗和接受”,種類要豐富和循序漸進,量不必多,因為他還是要保證奶量。
◆8-12個月輔食中期:隨著食物顆粒逐漸變大,主食可增加米粥、字母面、小面片,副食上除了蔬菜還可以增加肉類和蛋黃。
肉蛋類不好消化,盡量避免給這一階段的孩子頓頓肉蛋,以免引起消化不良,進而接二連三地引起積食、發燒、感冒等疾病。這一階段不要加鹽。
請不要排斥罐頭類輔食,更不要排斥制作好一些輔食成品或者半成品后冷凍起來,隨吃隨熱——除非你愿意時間都消耗在每頓都從洗菜切肉開始……一個人帶孩子的媽媽請謹記、一大堆人帶孩子的土豪請忽略這點。
◆1-1歲半輔食后期:開始吃三餐,且和大人的三餐時間保持一致。
主食種類可以增加軟米飯、饅頭、花卷、包子、餛飩、整蛋這些,副食可以增加一些新的烹飪方式,食物性狀也可以更大更多樣一些,還可以開始少量加鹽。
如果孩子仍然對大多數原味食物能夠接受,那就可以繼續讓吃原味,部分食物沒鹽實在口感不佳,孩子也吃得索然無味的,可以少量加鹽。
輔食期結束后:多樣、均衡、規律
一歲半后以后,輔食期結束,孩子的正常飲食成為主要營養來源,但喝奶還要繼續。這一時期孩子的輔食制作具有兩面性:
一方面他可吃的東西變得很多,除了少油、少鹽、低脂、無刺激性作料外,大人吃的絕大多數東西他已經都能吃了,所以可發揮的空間比較大;
而另一方面,由于依然要遵循少油少鹽低脂少刺激的原則,以及要愛護他的腸胃而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我們卻經常不知道給他吃什么好。所以需要媽媽們多找一些菜譜,做到營養均衡。
孩子的體質更容易吸收和消化碳水化合物,不要為了讓孩子“多吃些好的有營養的”而忽視了主食的比重,每餐主食量不得低于一半。
這一時期孩子的作息應該比較規律,三頓正餐,兩頓加餐,一場午休,早睡早起。
怎樣才能讓孩子愛吃飯?
1.做好孩子的飯
早期泥糊狀時期,肯定還是輔食機、料理棒打的細膩好吃,后來還可以購置bb煲、小蒸鍋,都可以很方便地快速給孩子制作美味可口的輔食。
還有輔食盒,很多輔食都是可以做好一些成品或者半成品冷凍了儲存,吃的時候拿出來蒸煮加熱或者加入別的菜蔬再一起烹制即可,省事實力,一個人帶孩子也完全能保質保量地做好孩子的營養餐。
2.保證科學進食時間
保證孩子的兩次進食之間間隔2-2.5小時,中間除了喝水不吃別的東西,讓孩子在下一餐進食之前剛好感覺到餓了,那么這一餐自然吃得好。
在這里要強調的是所謂“進食”的概念:只要張口吃東西就算進食。不要說“沒怎么給吃,那點兒不算,就喂了一塊餅干兩個葡萄一盒酸奶”。
孩子多小的胃,這樣的量也夠填飽肚子了——請千萬不要讓孩子只要醒著就這一口那一口不停地吃。
3.必須購買兒童餐椅
首先,餐椅能夠讓孩子自己獨立進食,你永遠不用追著喂。半歲到一歲是喂食階段,一歲后可以讓孩子自己練習吃飯,開始肯定是亂戳和手抓,后來差不多到一歲半前后就可以完全做到自己用餐具吃完碗里的所有性狀的食物。
在此期間,你要接受他把食物灑得到處都是,你的清理工作做起來遠沒有你給他喂飯省事干凈,但請你仍然耐心打掃、陪伴等待,不要生氣也不要催促。
其次,坐餐椅的孩子,可以和大人一起進食,他可以進行模仿,會被大人吃飯而感染,吃得也更好。
最后,請一定堅持“只要吃東西就一定坐餐椅”的原則,并且不要破例(小飛俠一到飯點就自己爬進餐椅等著飯菜上來,然后什么都吃得很香,自己也吃得很好)。
養成好習慣后媽媽清理現場也更容易,因為飯菜即便被灑了也是在餐椅周圍,不會滿屋子都是,清理起來很方便。
4.嘗試買幾種不錯的兒童餐具
多種多樣的且漂亮質優的餐具一方面在功能上更適合不同階段孩子的動作能力和進食特點。
比如可彎曲的勺頭的勺子,立體的圍兜,孩子更容易抓握短手柄的勺子等,這些都得益于一些優秀的設計。
另外豐富美好的餐具使得孩子更喜歡和自己專屬的吃飯用具親密接觸,進而更喜歡吃東西的過程。
5.進食環境
除非特殊情況外出,一般還是要讓孩子在飯點就回家、并坐在自己的餐椅上專心進食,盡量不要在游玩的地方和嘈雜的環境讓孩子邊吃邊玩,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吃就是吃,玩就是玩。
改變,從媽媽的習慣做起
◆媽媽的作息和三餐規律不容小覷
中國式父母極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總希望孩子怎樣怎樣,卻從來不反思自己給做了什么養的表率和影響。所以,我極不贊成自己作息不規律以及不按時吃飯,即便說是因為帶孩子忙得吃不到嘴里的看護人。
我一直是自己一個人帶孩子,我的三餐和作息一直都很規律,所有的客觀現狀都是可以想辦法解決的,保姆阿姨小時工餐廳外賣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你對作息的重視以及你的統籌更能解決這些問題。
◆要得小兒安,三分饑與寒
謹防寶寶吃多穿多
我們的父輩45-55年出生的居多,他們經歷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給孩子拼命吃飽吃好是他們表達愛的最直接方式.
老年人怕冷,他們自己穿得多,他們把孩子劃分為比自己更怕冷的人群,所以給孩子穿得更多——所以,老人帶孩子,容易給吃多穿多。
阿姨保姆育兒嫂,他們更愿意孩子多長個子多長體重,用以向雇主交付工作績效,所以一定是要讓多吃;同時他們更怕孩子在自己手里著涼生病,所以絕對不肯給穿少一些——這是容易給孩子吃多穿多的另一個人群。
關于“饑”
吃多的第一壞處是容易積食,孩子積食以后就容易發燒、感冒,這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生病期間仍不清淡少量地進食,不易消化的、生冷的東西繼續吃,則會加重病情延長病期.
紅樓夢》里賈府有人生病了之后第一應對方式不是請大夫,而是先餓幾天,病即痊愈或減輕。
而很多人經常意識不到自己給孩子吃多。孩子是有些不知饑飽的,經常一吃就停不下來了,如果你給他的量吃到他不想吃了那就是吃多了,以及醒著就嘴不閑著,然后到飯點了繼續使勁哄著喂的一樣會吃多。
體弱多病就是這么來的。如果說寶寶是因為體質好才不生病,但肯定也是因為你照顧得好才體質好;
如果說寶寶是因為不挑食才吃什么都香,但肯定是因為輔食加得好所以才不挑食;
寶寶的生命根源就是早期的喂養,根源就是生命最初的1000天。只有這個基礎打好了,才能帶孩子越帶節奏越輕松,才能夠心情寧和地進入下一個關鍵期,去關注孩子逐漸長成的心智和所需要的更高要求的愛。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