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真的有用嗎?怎么做才對?聽聽專業兒科醫生的解讀。
發熱的定義發熱是指腋溫超過37℃、口溫超過37.5℃、肛溫超過38℃。發熱不是疾病,而是癥狀。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病毒、細菌的感染。 發熱的機制發熱的主要機制為外源性致熱源(如細菌、病毒、真菌及支原體等)或內源性致熱源(如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等)通過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使調定點上升,體溫調節中樞必須對體溫加以重新調節,并通過寒戰使產熱增多;另外,皮膚血管及豎毛肌收縮,停止排汗,散熱減少。這樣使得產熱大于散熱,體溫升高引起發熱。 發熱的好處和壞處
發熱并不總是有害的,發熱也有它的好處。發熱時人體免疫功能明顯增強,利于清除病原體和促進疾病的痊愈。但發熱也可對器官和組織造成嚴重的損害,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也可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甚至導致昏迷,直至死亡。
發熱的診斷
測量體溫有多種方法,小寶寶最好測肛溫比較準確,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測口溫。測量口溫時要確保孩子可以配合將體溫計含在舌下,保持嘴唇閉嚴5分鐘,在測量前不要喝冷或熱的東西以免影響測量結果。 什么是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是通過物理吸熱、或散熱的方法,使物體的溫度降低。包括用濕冷的毛巾敷、冰敷、酒精搽浴、洗溫水澡等。
物理降溫真的有用嗎?
根據UpToDate的建議,發熱處理中常見的誤區和注意點如下:
不建議使用物理降溫退熱,包括溫水擦浴或洗溫水澡,因為物理降溫帶來的退熱效果很短,而且還會增加不適感;特別是先使用物理降溫,再使用退熱藥,反而會增加產熱,導致體溫升高,因為先用物理降溫會使退熱藥重新調節體溫調定點的作用發揮不出來。但是,物理降溫可用于熱休克等急需通過體表散熱來降溫的情況。
不要用冷水或冰水物理降溫,因為會因寒顫導致產熱增加,反而使體溫上升。
不要用酒精擦浴來降溫,因為酒精擦浴會導致酒精被人體吸收導致酒精中毒。
發熱要多喝水,小嬰兒要多吃母乳,因為母乳里水分很充足。
口溫低于38.5℃時一般無需用退熱藥,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給孩子多飲水。
如果體溫大于38.5度,可以用美林或泰諾林來降溫。如果孩子體溫雖然超過了38.5度,但孩子看起來精神很好,吃喝玩樂都跟平時沒什么兩樣,那么也不要著急用退熱藥來降溫,可以繼續觀察。
如果孩子雖然體溫小于38.5度,但孩子覺得很不舒服,不愿意玩耍,那我們還是需要用退熱藥降溫讓他舒服一點。
穿衣要適量,不要用毯子或厚重衣物過度包裹孩子。
不到3個月的孩子,肛溫超過38℃。
孩子出現煩躁或精神萎靡。
孩子出現頸脖子僵硬或嚴重的頭痛。
孩子有嚴重的咳嗽,伴有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發熱的預防
沒有特別的預防方法,要避免孩子在悶熱的環境中呆太長時間,家中要保持通風,當孩子發熱時要讓他大量飲水以防脫水。
發熱的其他常見誤區和注意點
發熱是小兒常見的癥狀,目前在處理發熱時不光是患兒家屬存在很多誤區,就連很多兒科醫生也存在這些誤區。除了以上提到的使用物理降溫存在誤區外,還需要關注以下誤區和注意點:
合并或交替使用退熱藥:因為容易引起藥物劑量混淆,增加毒性。所以不建議合并或交替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但是,一種退熱藥使用后3-4小時后沒有效果,可以改用另一種退熱藥。
退熱一般先用對乙酰氨基酚,因為對乙酰氨基酚有較長的安全追蹤記錄;布洛芬常首選用于既退熱,又消炎的情況,比如用于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導致的發熱;或用于熱度比較高的發熱患兒。
對乙酰氨基酚不要用于小于3個月嬰兒的發熱,因為發熱可能是患兒的唯一癥狀,退熱可能掩蓋病情,而且會引起肝臟損害;布洛芬不要用于小于6個月的患兒,因為有可能造成腎臟損傷。
不要同時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藥和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藥,因為會加大藥物劑量造成中毒。
患病毒性感冒的寶寶不要使用阿司匹林退熱,因為可能會造成Reye綜合癥,損傷肝臟和大腦。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