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肉,是我們過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大菜,用它做出來的菜肴真是香飄十里,看去色彩紅潤鮮嫩,嘗一嘗更感香綿津長。
人們為了把多余的肉長期存放起來,而不會被蟲蛀和腐爛,就用煙熏火烤使之排除水分;二氧化碳粘附于表面形成高效保護層,有滅菌殺蟲的作用。并且,熏制肉比腌制肉的色香味都要強得多。最關鍵的是,熏制臘肉所含碳素有奇妙的藥用價值,它能抑制和殺滅大腸桿菌,臘肉又能生津養胃,溫補強身。
臘肉的熏制是很有講究的。
第一,時間選擇講究。最佳是冬至——立春之內,這時天氣寒冷,天然凍庫菌少蟲絕,本身就不易腐臭。
第二,制作過程講究。先將選好的上等肉進行炮烙,油炸、火燒、烙鐵烙,讓豬皮焦黃,除卻未盡毛根,也使切口過第一次消毒處理。再抹上精鹽,將肉堆磊,進行腌制。五至七天,即可上炕。
第三,熏制最講究。不能用的柴禾:1、不能用煤,煤煙使肉酸而糟,味怪。2、不能用馬尾松(樅樹)包括松針,松煙油使臘肉不好洗,其肉味澀;3、不用桐子樹、木梓樹,桐子味辣,木梓褪油。4、忌塑料等一切有毒有異味的柴禾。最好的是:香柏枝葉,柑橘橙柚的皮,花椒胡椒,辣椒經桿,紅薯藤等。火勢不宜過猛而又不間斷。這樣,色、香、味具成上品,達到溫補而健美的效果。
第四,儲藏。熏制好的臘肉宜晾掛在陰涼通風處,不可曝曬。倉儲的話,可用谷殼層壓,防肉蟲。
臘肉雖然好吃但不能貪多哦,偶爾吃吃還是回味無窮的。
家中但凡有些多余的鮮肉,必會交與奶奶抹上鹽巴,掛在一處任其風干。炒菜煮湯時切下一塊放進去,那滋味真是妙不可言,繞唇三日,余香未了。
可是臘肉的命運卻永遠地被鎖定在配角身上。炒菜時,它是出油爆香的龍套;煮湯時,它是調味增色的配角;在火鍋里,當它被榨出最后一絲香味后更是被冠以不健康的名頭而被紅牌直接罰下場。
只有在蒸臘肉時,在它被切成薄片,與香腸、火腿放在一起蒸熟時,在它的油脂被高溫蒸出又被香腸、火腿吸收時,在它變得干癟毫無油光時,當人們望著那黑乎乎的肉塊抱著嘗一嘗的心態時,將它夾起放入口中時,才發現它竟是這樣的別有風味。肉絲里沒有一絲多余的肉汁,即使有,也被那咸味恰好地掩飾掉。這一口下來,人們吃到了不同于鮮肉的滋味,一瞬間被吃到溫暖的肉干的幸福所擊倒。這一刻,人們不再在乎所謂的綠色健康,也不再擔心高致癌的危險,所有的筷頭都指向了一個方向—盛著蒸臘肉的盤子,甚至扔下筷子直接用手。或一絲一絲,或一塊一塊,人們品嘗著那經過鹽巴腌漬后又經過日月烘烤歷經無數磨礪后才被放上桌的臘肉。
最多,人們會加一碗米飯,用以沖淡嘴中的那一份燦爛,那一份帶著陽光的味道的燦爛。在這一刻,臘肉不再是那只為榨出一絲油脂的配角,它成了主角,人們眼中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主角,扮演那水手一般經歷無數風雨的主角。
當人們吃下一塊蒸臘肉時,或許也會想起,這些同蒸臘肉一樣境遇的人,那些終有一天會大放光彩的平凡的人。
每年隆冬時節,家里面總會收到來自家鄉爺爺奶奶寄來的禮物——臘肉。
打開包裝,一股臘香撲面而來,那熟悉的家鄉味道,那淡淡的花椒香,還有那濃濃的辣椒味,把人的心思都帶回了記憶中的老家。
記得小時候看爺爺奶奶做臘肉,他們到市場上精挑細選上好的精肉,上好的豬腸。對于精肉挑選還有講究,不能全部是瘦肉,還要帶一部分肥肉,這樣做出來的香腸才會有油,吃起來口感好,不覺得干。選取的豬腸為小腸,色澤要好,中間沒有斷裂和縫隙的小腸。把買回來的豬肉和小腸洗凈,小腸用精鹽揉搓后用清水沖冼干凈待用,切豬肉剁碎。然后把切好的豬肉放進盆里,依次放進精鹽,辣椒粉,花椒粉,雞精,料酒,淀粉,醬油,白糖拌均勻放置一小時左右。腸衣套在水管上,把腌制好的肉慢慢放入灌肉器中,將腸衣灌滿,用芽筌在腸衣上扎幾個小孔,排出空氣,灌滿好的香腸兩頭用線扎緊。這個灌制過程很是辛苦,爺爺奶奶一站就是大半天。等灌制完畢,就把香腸和豬肉到火爐邊,用柏樹枝來熏,點燃柴火,不能用明火,只能用煙慢慢熏,熏得又黃又亮是最好的效果。
每次爸媽拿出家里的臘肉烹制美事的時候,我會想起爺爺奶奶常說的有句俗話:“東家煮臘肉,西家屋內香。”滿屋溢滿了臘肉帶來誘人的香味,令人直流口水。
家鄉的臘肉,不僅是一種味道,也是一種感情。吃著爸媽親手做的香腸臘肉,感受著爺爺奶奶的濃濃親情 ,一種濃烈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心兒早已飛回故鄉!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