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了,一切都醒了。
驚蟄喚醒這一切,朦朧中又蘇醒了。驚蟄暗示春天的來臨,“如同”在咆哮驚蟄的強大,驚蟄的美好,驚蟄的喜悅。常在三月來。這早已習慣了,對于花花草草來說。驚墊的驚可真是令人頭皮發麻卻又充滿驚喜。
我期待驚蟄,期待它帶來的美麗。能給世界充滿生機。即使心情低落時,輕聞春的氣息,也會大有好轉。伴隨雨水的到來,驚蟄也毫不推辭,冰涼的雨滴給萬物的洗禮。使它們睜開朦朧的雙眼,傾聽驚蟄的高聲引吭。
“真舒服啊!”貌似聽到誰的聲聲贊嘆。不得不承認,驚蟄過后的春雨,更讓人心曠神怡,意境綿綿。仙境般的世界誰還不會心動呢?小草羞答答的,花嬌滴滴的,這就是驚蟄的杰作。
古人云“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日驚蟄。”杜甫筆下那知時節的好雨灑滿了人間。驚蟄后的雨水也透露出一種淡香。這種香是純凈,也是悠閑的。若到外邊走走,望之美景,細小的雨絲偶爾落在人們的頭上,臉頰上。趁風在輕吹,慢慢地奔跑著。緊閑雙眼,呼吸新鮮的空氣。休息片刻眺望天空,童話仙境般的淺藍,還搭上點點的云朵,自由的蕩著。
驚蟄的呼喚,帶來大自然的更新,孩子們坐在外邊,指著一片樹林“真是好看!”那幅畫勾勒出過去多少個驚蟄,依舊那么突如其來,令人防不勝防。
“春雷響,萬物長。"這說的便是驚蟄時節。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天氣轉暖,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在鄉下老家,每到驚蟄,村子立馬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會搬出自家的鼓,抬到村中的廣場上。隨著隆隆的雷聲,男人們鉚足了勁兒,有節奏地敲擊起了鼓,而女人和孩子們則快樂地唱歌跳舞。鼓聲、歌聲、笑聲響成一片。據村里的老人們說:“驚蟄驚鳴,谷米成堆。”這鼓敲得越響,象征著自家在新的一年中越興旺
中午時分,各家會收起鼓,回到家中做一頓豐盛的午餐。吃得飽飽的,為下午全村出動下地干活做準備。
大約到了下午一點鐘。隨著村長牛角號吹出的“嘟一一嘟一一”的聲音。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意氣風發地往地里走去。大家大聲地唱著山歌,吆喝著,為自己加油鼓勁兒。
到了地頭,男人們會挽起褲腳,擼起袖子。接著,就熱火朝天地忙活起來。有的耕地,有的插秧苗,有的種瓜種豆……形成了一副動態的自然和諧的耕種圖。
夕陽親吻西山,回巢鳥兒的鳴叫聲,才會將陶醉在忙碌中的人們喚醒。大伙兒一邊談論的春耕事宜,一邊收拾農具回家。
正是“一聲霹靂驚蛇蟲,幾陣瀟瀟染綠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驚蟄,他用一陣陣雷聲喚醒了萬物,讓活力與激情來到了大地。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短短四句話,包含了二十四個節氣,也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氣是驚蟄,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喚醒了動植物,向人們展示了勃勃生機,人們帶來了春天的驚喜。
“驚蟄至,雷聲起。”鼓聲似的春雷敲醒了大地上的植物。雨“吧嗒吧嗒”地下著,落在地上濺起了朵朵水花。小草調皮地從濕漉漉的泥土中探出綠油油的腦袋,柳樹抽出了嫩黃的芽兒,春筍也冒出了尖尖的頭顱,沉睡的小溪醒來了,它一邊“嘩嘩”地唱著歡快的歌兒,一邊馬不停蹄地奔向遠方。
轟隆隆的雷聲也驚醒了冬眠的動物。小熊翻了個身,低頭摸了摸自己癟癟的肚子,懶洋洋地爬出洞,來到小河邊抓魚。松鼠揉了揉迷茫的眼睛,看了看洞內不多的糧食,跳出了小屋。青蛙望著洞外的雨兒,也“呱呱”地叫了兩聲,應和著雨聲形成了一首美妙清脆的樂曲,為春天的到來唱歌慶祝。
田野里,農民伯伯們也爭先恐后地干起了農活,有的在油菜地里施肥,有的在耙土,有的在蓄水,還有的在播種了,一幅熱火朝天、干勁十足勞動場景。大家都憋足了勁,希望今年能有一個大豐收。
驚蟄,你如此美麗、如此活潑,我怎能不喜歡你,怎能不為你所陶醉?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